Sunday, October 19, 2008

[连载]聊聊咨询那些事 7 (号外-形象篇)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那天Lolo发短信给我,要我帮忙想想一年前的某个日期,于是我便翻email来找找线索。边看着一年来的邮件,边看着一年前的自己。我看到一个稚气、莽撞满脸灰、并且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一年来很多事情都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唯独没变的是依然英俊潇洒。我想我还是喜欢Williams那种谦卑的老式男人风格,这种外面下往往隐埋着低调的真正的千万富翁,玩起来的时候又能像17岁的高中生。不过我还是渐行渐远了


有人问我是不是能写写金融危机对咨询公司的影响。

其实,实在很难搞懂这些东西,我知道的跟你们一样。在美国,华尔街的那群常春藤校友为了”帮助”买不起房的年轻人,把一个个借贷契约买来卖去,酿成了这场金融危机让整个市场陷入万劫不复。还有不幸的是,这群滥用财务杠杆的书呆子愚蠢的行为甚至把我的积蓄也连累了,该死的!
绝望中,我想至少有一天时间冷静下来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并且我应该怎么解决下个月的生活费。


在胡思乱想中,msn 蹦出消息,是Andy。他在证券公司做Sell side的,他问我最近在搞什么。我知道他其实是要打算跟我说自己在做什么了。我跟他在一次活动上认识,一大群互不认识的陌生人被聚集在一个屋子里。他就是这样,总喜欢喋喋不休跟把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告诉别人。他每次总喜欢讨论他帮客户操纵金钱的想法,我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地方我甚至插不上话。

然后我跟他说,“为什么你在激情地长篇大论的时候,别人都走了,只有我留下继续听你忽悠?”

“你也可以滚蛋了”他每次都嚷着。

做他们这行的人,都认为围绕着操纵金钱发财的点子是明智之举。他爱说咨询师是骗子,而我骂他们是市场的小偷和强盗,互相鄙视。(可是我的确喜欢跟他交流,觉得他会跟你讲故事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他是个好人。)

聊聊投行那些事?

借这个机会,我打算写段东西,试图改变咨询师在大家心目中那个自大的骗子形象,我希望你们知道这个行业的人压根都是脚踏实地工作的好同志。
要让别人信服某个东西没那么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告诉别人一个更烂的东西。所以在继续介绍咨询之前,我决定先向你们介绍一下投行的事。(申明的是我没有在投行有过任何工作经验,我在尝试用高中生都能看懂的文字写些high level 的东西。幼稚之处请多多包涵,期望不要引发疯狂的批评)

你听说过“华尔街”,那是纽约一条著名的街道

也常常被用来作为金融市场的代名词。像每条街都有街头和结尾一样,华尔街也有两头,Buy Side 和Sell Side。银行家们也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赚取高得令人发指的收入。

Buy Side- 他们的伎俩是滥用财务杠杆,撬动巨额资本。他们会设计一个万无一失而且严谨的数学模型,将各种因素,法律法规包揽无疑地考虑进去,然后到市场上寻找机会。最常见的是LBO举债收购(leverage buy out),简单来说就是A只有1块钱,但是想向B买10块钱的东西,在A和B的共同意愿下,他们以这样东西的价值为抵押向银行借9块钱加上A自有点1块钱,支付给B,然后A取得这样东西的拥有权。而这样东西给A带来的收益足够支付银行的利息和本金,这个交易对大家都有利可图。在实际中,这笔交易里买卖的东西通常是市值以亿来计算的公司。

总结来说就是,以小资本实现了对大资本的操作,物理课本中亚里士多德的杠杆原理。

有这么好的事吗,有的,但是请记住收获越大风险也越大。这次的金融危机的规模如此之大如此万劫不复也可以从杠杆的角度理解。银行利用10亿自身资产,筹借了300亿各种形式的证券(这种证券叫CDS,Credit Default Swap),然后利用财务杠杆扩大资金,控制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他们的钱用来投资可能带来微弱的盈利率,但是乘以巨大资本基数后回报总数就非常可观。老天跟他们开了个玩笑,当这些借贷合约后面没人购买的时候,证券被降级,美金也贬值,一切就陷入万劫不复了。痴呆危机中CDS的总市值大概为62万亿美金,如果有10%的坏账率,你可以想象这个风险黑洞的巨大。


Sell Side-就是投行的经纪业务,卖东西,帮客户赚钱,然后收取高额佣金,够简单了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你的客户需要一些资金,你能帮他们卖出债券筹到钱,你就是英雄。在美国帮公司IPO承销手续费是7%,增发股的手续费是2%(例如你可以算算工商银行的上市募集资金大概200亿美元的手续费是一个什么数量级,然后大吃一惊)。实际中像上文提到的市场中很多金融衍生品被创造,可能是股票,债券,或者期权甚至这些的集合。没有人知道这些衍生品的实际价值,同时只有承销的公司更加清楚这些商品的实际价值,因此他们的trader便能更精确低买高卖。这段话确实有些难懂,我建议你重复读一次,如果还是难懂,你继续往下看些易懂的,记住我写这些的初衷,只是在试图告诉你投行的浮夸。

你买股票吗...这个公式等于狗屎

课本告诉你,股票的价值是她未来获利的总和再折现(明年的11块可能只相当于今年的10块,所以你折现到现在的时候要考虑通货膨胀、银行利率等因素)。但是未来的获利不容易估算,折现率在报纸上也没有,所以这个公式等于狗屎,不会对你的选股有任何帮助。股票为什么会升,因为买进的人多了,为什么会跌,因为抛售的人多了。所以股票就等于投票机制,一群无民之辈集体表决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测。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公司的基本面会发生什么实际性的变化。这不但在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股民跟着投行报告吹的风走,而他们出什么报告,取决于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小股民的利益。这个过程的平衡点多数是小股民痛苦的极点。

作为散户,除非你的消息足够灵敏,例如你在地铁上听到某个投行明星在大声地讲电话。否则要跟上这些变化太难了。你必须走在新闻前面。这取决于速度,信息发布你知道得晚了,再也没什么优势了。你必须看到行业的二阶导数,看到变化多么迅速而不仅仅看到变化而已。(高中物理课本上说,一阶导数是速度,二阶导数是加速度。我今晚不断联想到物理,如果我高中物理老师在看我的博客,他大概会很感动的)这个太难了,根本想不出来。你能猜到明天财经新闻的头条吗?

脚踏实地的咨询师

相比之下,咨询师多么脚踏实地。他们的收入不可能依靠任何财务杠杆。(什么?恩,的确在几年前Atkearney进行了全球的MBO,杠杆收购的一种,管理层把它从母公司买下成为合伙企业。还有像Accenture更是上市公司 ,可是这不是我们在讨论的利用杠杆经营)要增加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倍努力地工作。要增加30%的收入,你不可能向客户收取更多的咨询费,只能多雇佣30%的人手多干活。如果如果真的非要问咨询公司怎么利用杠杆增加收入的话,我想得到的就是雇佣些优秀的大学生临时工,发实习生都工资,干分析师的活,最好还能像我一样,半夜三点还在博客里帖文讴歌咨询师的良好形象做public relation的 :P

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isteward.cn
图片 photo by Steward

周末了,发个视频轻松一下 :)



8 Comentários:

阿杜.Steward said...

翻出一张AIA 的照片来

Anonymous said...

呀,沙发都自己占掉了啊。

写的果然简单明了,这就是咨询师的功力所在啊!有杠杆和没杠杆确实算投行和咨询的一大差异,推而广之,投行是一个“scalable”的职业,咨询却不是:一个交易员做一百万的单和做一千万的单花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差无几,一个咨询顾问却很难。不过看完楼主批斗过IBer之后,我更期待楼主怎么自夸啦:)

P.S.卢光仲长的实在太有喜感,还是听听MP3就好。。。

阿杜.Steward said...

Yo!HL 你怎么每次都这么快?是不是用rss 推送到邮箱了?

还有,妈啊!klaushanlei space 居然是你!!!我一直没figure out,还以为是相册里面的mm,哈哈!

我要给你写个email做深入探讨先。

PS.广仲是广大宅男之光,原来德国看youku的速度也不错 ?

Anonymous said...

想起那个关于两个经济学博士和狗屎的笑话,昨日下午在THAMES旁边我们也在思考这群IBanker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真是非常地positive,可惜这里连engineer都非常地懒,朝九晚五绝不加班。不过也对,engineer做的是可触可见的玩意儿,又不是GDP,悠着点。

PS.想不到adu已经成为广仲大爱了~

阿杜.Steward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阿杜.Steward said...

呐,出嚟行,工作无非两条路
a 从事实业,生产衣食住行的相关资料,创造GDP的
b 另外一种就是不生产,作用是提高过程a的效率

要观察和研究金融行业的没有比华尔街更好的地方了。银行家们创造各种工具,帮助公司成长。

但今天这些银行家多数都比他们服务的客户要强大很多了,银行家自己的利益变作了首位。都变了样啦。

不过话时话,你d甘好mood 在thames 旁边吹水讲,真好啊。这次影响对于不投资的人影响其实不大,积极的一面就是当作是对公众的一次再教育咯。

PS. 系啊,不过那间sorry I am late 的衣服换季没了。在上面 HL 的blog看到 佐丹奴最近出了一些投行的Tee,得意

Yuki, JY ZHONG said...

You are cantonese?

可以转载吗?

我觉得你的文章易明而且有内容,受益不少,期待看到你更多的好文章^^

阿杜.Steward said...

谢谢!没问题,随便转

Widget By Devils Workshop

  ©i Steward | Notes from a native Chinese student. Template by Dicas Blogger.

TO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