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9, 2008

[连载]聊聊咨询那些事 7 (号外-形象篇)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那天Lolo发短信给我,要我帮忙想想一年前的某个日期,于是我便翻email来找找线索。边看着一年来的邮件,边看着一年前的自己。我看到一个稚气、莽撞满脸灰、并且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一年来很多事情都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唯独没变的是依然英俊潇洒。我想我还是喜欢Williams那种谦卑的老式男人风格,这种外面下往往隐埋着低调的真正的千万富翁,玩起来的时候又能像17岁的高中生。不过我还是渐行渐远了


有人问我是不是能写写金融危机对咨询公司的影响。

其实,实在很难搞懂这些东西,我知道的跟你们一样。在美国,华尔街的那群常春藤校友为了”帮助”买不起房的年轻人,把一个个借贷契约买来卖去,酿成了这场金融危机让整个市场陷入万劫不复。还有不幸的是,这群滥用财务杠杆的书呆子愚蠢的行为甚至把我的积蓄也连累了,该死的!
绝望中,我想至少有一天时间冷静下来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并且我应该怎么解决下个月的生活费。


在胡思乱想中,msn 蹦出消息,是Andy。他在证券公司做Sell side的,他问我最近在搞什么。我知道他其实是要打算跟我说自己在做什么了。我跟他在一次活动上认识,一大群互不认识的陌生人被聚集在一个屋子里。他就是这样,总喜欢喋喋不休跟把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告诉别人。他每次总喜欢讨论他帮客户操纵金钱的想法,我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地方我甚至插不上话。

然后我跟他说,“为什么你在激情地长篇大论的时候,别人都走了,只有我留下继续听你忽悠?”

“你也可以滚蛋了”他每次都嚷着。

做他们这行的人,都认为围绕着操纵金钱发财的点子是明智之举。他爱说咨询师是骗子,而我骂他们是市场的小偷和强盗,互相鄙视。(可是我的确喜欢跟他交流,觉得他会跟你讲故事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他是个好人。)

聊聊投行那些事?

借这个机会,我打算写段东西,试图改变咨询师在大家心目中那个自大的骗子形象,我希望你们知道这个行业的人压根都是脚踏实地工作的好同志。
要让别人信服某个东西没那么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告诉别人一个更烂的东西。所以在继续介绍咨询之前,我决定先向你们介绍一下投行的事。(申明的是我没有在投行有过任何工作经验,我在尝试用高中生都能看懂的文字写些high level 的东西。幼稚之处请多多包涵,期望不要引发疯狂的批评)

你听说过“华尔街”,那是纽约一条著名的街道

也常常被用来作为金融市场的代名词。像每条街都有街头和结尾一样,华尔街也有两头,Buy Side 和Sell Side。银行家们也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赚取高得令人发指的收入。

Buy Side- 他们的伎俩是滥用财务杠杆,撬动巨额资本。他们会设计一个万无一失而且严谨的数学模型,将各种因素,法律法规包揽无疑地考虑进去,然后到市场上寻找机会。最常见的是LBO举债收购(leverage buy out),简单来说就是A只有1块钱,但是想向B买10块钱的东西,在A和B的共同意愿下,他们以这样东西的价值为抵押向银行借9块钱加上A自有点1块钱,支付给B,然后A取得这样东西的拥有权。而这样东西给A带来的收益足够支付银行的利息和本金,这个交易对大家都有利可图。在实际中,这笔交易里买卖的东西通常是市值以亿来计算的公司。

总结来说就是,以小资本实现了对大资本的操作,物理课本中亚里士多德的杠杆原理。

有这么好的事吗,有的,但是请记住收获越大风险也越大。这次的金融危机的规模如此之大如此万劫不复也可以从杠杆的角度理解。银行利用10亿自身资产,筹借了300亿各种形式的证券(这种证券叫CDS,Credit Default Swap),然后利用财务杠杆扩大资金,控制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他们的钱用来投资可能带来微弱的盈利率,但是乘以巨大资本基数后回报总数就非常可观。老天跟他们开了个玩笑,当这些借贷合约后面没人购买的时候,证券被降级,美金也贬值,一切就陷入万劫不复了。痴呆危机中CDS的总市值大概为62万亿美金,如果有10%的坏账率,你可以想象这个风险黑洞的巨大。


Sell Side-就是投行的经纪业务,卖东西,帮客户赚钱,然后收取高额佣金,够简单了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你的客户需要一些资金,你能帮他们卖出债券筹到钱,你就是英雄。在美国帮公司IPO承销手续费是7%,增发股的手续费是2%(例如你可以算算工商银行的上市募集资金大概200亿美元的手续费是一个什么数量级,然后大吃一惊)。实际中像上文提到的市场中很多金融衍生品被创造,可能是股票,债券,或者期权甚至这些的集合。没有人知道这些衍生品的实际价值,同时只有承销的公司更加清楚这些商品的实际价值,因此他们的trader便能更精确低买高卖。这段话确实有些难懂,我建议你重复读一次,如果还是难懂,你继续往下看些易懂的,记住我写这些的初衷,只是在试图告诉你投行的浮夸。

你买股票吗...这个公式等于狗屎

课本告诉你,股票的价值是她未来获利的总和再折现(明年的11块可能只相当于今年的10块,所以你折现到现在的时候要考虑通货膨胀、银行利率等因素)。但是未来的获利不容易估算,折现率在报纸上也没有,所以这个公式等于狗屎,不会对你的选股有任何帮助。股票为什么会升,因为买进的人多了,为什么会跌,因为抛售的人多了。所以股票就等于投票机制,一群无民之辈集体表决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测。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公司的基本面会发生什么实际性的变化。这不但在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股民跟着投行报告吹的风走,而他们出什么报告,取决于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小股民的利益。这个过程的平衡点多数是小股民痛苦的极点。

作为散户,除非你的消息足够灵敏,例如你在地铁上听到某个投行明星在大声地讲电话。否则要跟上这些变化太难了。你必须走在新闻前面。这取决于速度,信息发布你知道得晚了,再也没什么优势了。你必须看到行业的二阶导数,看到变化多么迅速而不仅仅看到变化而已。(高中物理课本上说,一阶导数是速度,二阶导数是加速度。我今晚不断联想到物理,如果我高中物理老师在看我的博客,他大概会很感动的)这个太难了,根本想不出来。你能猜到明天财经新闻的头条吗?

脚踏实地的咨询师

相比之下,咨询师多么脚踏实地。他们的收入不可能依靠任何财务杠杆。(什么?恩,的确在几年前Atkearney进行了全球的MBO,杠杆收购的一种,管理层把它从母公司买下成为合伙企业。还有像Accenture更是上市公司 ,可是这不是我们在讨论的利用杠杆经营)要增加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倍努力地工作。要增加30%的收入,你不可能向客户收取更多的咨询费,只能多雇佣30%的人手多干活。如果如果真的非要问咨询公司怎么利用杠杆增加收入的话,我想得到的就是雇佣些优秀的大学生临时工,发实习生都工资,干分析师的活,最好还能像我一样,半夜三点还在博客里帖文讴歌咨询师的良好形象做public relation的 :P

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isteward.cn
图片 photo by Steward

周末了,发个视频轻松一下 :)



Continue Reading...

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Less Paper, Cleaner desk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纯HOW-TO Guide,教你把扫描版文件识别成真正电子版。



这几周有个大作业,很多纸质资料要在我的组员之间热情洋溢地传来传去。但是很不绿色环保,搜索起来很麻烦,有些还要person2person传,感觉非常不好。


身为骨灰级的用户,我决定写个OCR 教程。OCR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的缩写,也就是文字识别技术。

首先,你会发现平时我们接触到的doc,pdf 有两类,

- 一种是电子版,又称soft copy, searchable text 等等
- 另一种是扫描版,本质就是一张图。缺点是文件体积大,清晰度差,不能复制粘贴,不能搜索。

OCR就是能把第二种文件识别出文字,转化为第一种文件的技术。支持OCR的软件很多(eg.Adobe Acrobat,注意不是 Adobe Reader,Evernote,支持中文好的例如汉王,清华紫光等)

Quick Intro

身为骨灰级用户的我推荐最powerful的 Abbyy FineReader
需要准备的测试工具和原材料包括
1)2003年购入的Casio数码相机一台
2)发黄的课本 (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7th Edition) 作者Charles H.Gibson,图书馆有 )。

操作过程很简单,用相机把书页拍成图片即可。用软件转换前可以设置一些参数(例如识别区域等等)。As usual,身为骨灰级用户的我采用一切保持default 值的方法。一页的文档大概15秒内的转换时间。

book_shot_pdf


下载原文档 图片
下载转换后的doc 文档

Continue Reading...

Wednesday, October 8, 2008

[连载]聊聊咨询那些事 6 新兵报到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算了一下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更新聊聊系列了,感谢这段时间还一直保持关注的人,谢谢你们的email和评论。51年前,1957的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一块叫做“史笨尼克1号”的探测卫星,直径约50cm,重183磅,除了能发出嘟嘟的声音没有什么其他作用。这引发的太空竞赛导致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1958年底,诺贝尔奖得主基比尔把五根晶体管绑在一片单独的鍺金属上,这是第一块集成电路…接下来,呯嗙,知识技术爆发,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把我和一些朋友紧紧地联系起来,真是不可思议。感谢各个地方的转载以及从中有所启发的人,虽然你们的回复我不一定看得到,但放心,Google Analytics会继续帮我发现了你们,希望这些文字能触及你们

第六讲 新兵报到

踉踉跄跄赶车
上班第一天,我被通知九点钟到办公室,我勉强地八点半从三十公里外的学校赶到公司。在地铁站,停下的地铁站我们前面打开一扇门,一大群人奔涌而出,差点把我踩死。我迅速转移到旁边一扇门,只能顺着人流往里挤,用手肘顶用小腿踢终于在地铁慢慢门关上的时候,与门外无奈的目光对视而离去。在陆家嘴上班的人,天天上下班都要经历这番水深火热。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交通问题的一部分,我喜欢我学校的环境,唯一的问题是上班的路上要花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真正头痛的是下班晚饭后的交通问题。我常在八点左右就开始看手表,恐怕无法赶上回家的最后一班公交车。有次和另外一个同事吃晚饭,他发现我经常看手表,他告诉我,别担心,他住闵行呢,跟我一样都要踉踉跄跄赶末班车回家,然后第二天继续体面上班。

马上就可以开始做改变世界的事情了

到了公司,和蔼可亲的Cindy把我带到办公区,我走在后面暗自兴奋,十多个小时前我还在这里焦急地等待面试呢!项目上负责我的人还没到,于是我找了个空位置坐下来,拿出手机给同行一个朋友发短信,

“嘿,今天是我第一天实习,然马上我就可以开始做改变世界的事情了!”

很快收到回复“你知道吗,改变世界的事情没你份,你得自身自灭,准备好被密密麻麻的数据压扁和被人踢屁股吧!”

狗屎,听到他这么说真是伤心,不过他说的一点也没错。实习工作经常要和细节打交道,但这样的环境能让你更加保持高的专注。

早上八点四十五分,办公室一片安静,一颗头探过来:”新来的实习生?午饭一起吃吧。”
那是另一个项目上的实习生,“没,到时叫我吧!”我一本正经地自我介绍,新兵报到特别意气风发。

咨询三类人

在九点我终于和项目上的同事Rebecca见面,她手里拿着星巴克,胳膊下夹着的是《21世纪经济日报》和《China Daily》,我出门前从同学桌上拿的是《体坛周报》,准备在路上消磨时间的。诶,NBA快要开赛了,我是球迷。
进入咨询公司工作的很多是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或者刚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人。Rebecca也是今年大学毕业新加入公司的。咨询公司需要些什么人,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公司宣传册子会告诉你,他们找的人需具备

- Logical/analytical thought process 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 Quantitative skills 数理计算能力
- Practical judgment/decisiveness 判断力与决断力
- Response to pressure/lack of information 较强的抗压能力
- Creativity/inquisitiveness 创造性以及好奇心
- Business insight 商业敏感
- Communication skills 人际沟通能力

所以,总结起来,首先是没有任何资格条件的。没有明显的方法、渠道可以把人训练成咨询顾问,大多数是误打误撞然后接触到这个行业,然后周围的人告诉他“你是白痴吗,这份工作薪水很高,拼了命留下来干吧!”于是便成了顾问。今天如果你希望进入咨询业,大概能通过这三个途径:

1 告诉面试官,你很聪明,并且能用你的大学文凭和MBA文凭证明,然后真人表演在30分钟估算出上海有多少个啤酒瓶或者帮助一家五百强企业设计一个缩减运营成本的基本方法。

2 对某个产业有实际经验,并且最好那还是个外企,咨询需要有行业背景和不错的英语能力的人

3 既不是很聪明,也没实际经验,但是有狗屎运。

我想我属于第三种,不过这都是暂时的。这三种人间是可以转变的,你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成为前两种人,也有人告诉我他见过从前两种变成第三种的。

第一项任务

我领到自己的电脑以及一张空白的Excel template表格,只有表头,没有数据。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利用Google、电话、数据库以及一切makes sense的方式,把缺失的数据填满,实在找不出的地方就猜,实在猜不出的就使劲猜,但是必须准备好告诉别人你是怎么猜的。如果你告诉别人某个数字你找不到,所以把手机号码的末尾六位数填进去了,你会马上会被连人踢出窗户。

记得当时我要搞定的那张表格其实数据不多,整张表只占了电脑屏幕四分之一的大小。竖排列的是一些证券公司的名称,横排列的是各种指标(包括成立时间、总资产、员工数、博士/硕士人数、分公司数,blah, blah)。

客户不要顾问做太感性的分析

这份工作给我上了实习后的第一课:客户不要顾问做太感性的分析。就在我开始Google数据填表的半个小时后,我一脸疑惑地跑到Rebecca那里问,为什么需要找这些数据,她给了我有用的建议和指导。这些数据是为了量化分析不同证券公司之间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不好意思没听懂”我说。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证券公司会有一群普遍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分析师,负责写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分析报告,告诉投资人和市场这些企业值不值得投资等等。这就是一家券商做的研究,OK,我们需要量化地比较他们的研究能力…”Rebbecca 告诉我。

我把她的话全听懂了,跟这样脑袋清晰,言之有物的分析师一起工作实在太棒了!Rebecca告诉我的是实话,你告诉客户的东西,不能太感性,没有展望的东西。你可能是个老练的股民,并且对每间证券公司的“研究能力”有所认识,于是你对某间券商“感觉”不错,“感觉”C家最好,而A家又比B家好些,可是咨询顾问不能只谈感觉。

顾问的窍门在于向客户解释他们所不能量化认识的东西,陈述其他人的想法,说明你对某个问题的观点。你必须谈到其他人的一般共识,你是否有实际的东西来支持你的设想。譬如说,你对某间券商的感觉好是因为他们的资产多、员工学历高吗?你把这些搞清楚,你在向客户陈述的时候就能拿出你的数据和事实告诉他们,你为什么这样说,。 “我认为/我觉得/我感觉”这些是报告中的敏感字眼,基本是找不到的。


实习生应该注意的细节之-我“觉得”

最后我"觉得"写写一些给实习生的建议作为第一天的wrap up吧。我被安排的第一项任务其实是实习生最常做的事情之一。

- 永远注意项目是team-based的东西,你加工的任何数据都会被其他人使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考虑将会使用数据的人,你的数据是不是能让新接手的人(你的同事,数据的使用者,或者下一个接手的实习生,甚至是你自己要继续前一天的活)迅速捡起来。养成为你的工作做好记录的习惯,例如数据的出处、计算方法等等。

- 还有就是所有东西不停地在变,所以你的工作方法一定要科学。不是教你how-to, 因为要注意的事情太多了,你必须悟出这些生存之道。其实说白了,就是不断换位思考。

实习第一天,我清楚记得下班的时候我只填了20多个格子,整个表格还是空空荡荡。希望在第一天急切有一番作为的我,把文件发给Rebbecca后义无反顾自告奋勇表示周末可以免timesheet加班把这个东西做完。善解人意的她认真地拒了我的offer,千万别浪费了精彩的周末!我找不到词形容当时内心澎湃的感激,我发誓,下次不睡觉不吃饭也要把事情做得好好看看。

常常下属会因为你的体谅(而不是施压)而另关系变得顺利得多,并且加倍地努力。拎着包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霎时仰望天空,感谢Rebbecca的换位思考和体谅,让我新兵报到的第一天,新入行,有了个好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isteward.cn
注. 插图作者 Mr.aa
Continue Reading...

Sunday, October 5, 2008

AlexCartoon.com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Well I know I know, the world doesn’t need another post for the Wall Street Crisis...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被IMF形容为70年之最严重,并且七大洲中除了南极洲都受到影响。对于这个问题,两名的英国漫画家正在用画笔探索答案。这些四个漫画的主角名叫Alex,是一名投资银行家(同时Alex也是其中一位作者的名字)。为了为漫画攫取更多的素材,两名漫画家每天都利用午饭打电话给银行家,了解轶事,传言和丑闻浓缩成风趣的四格漫画,成为漫画主角Alex 的经历。

这不但把华尔街金融从业者的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还揭露讽刺了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弊端,因此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而漫画家则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起到小小的警示作用,让金融机构吸取教训。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个人长期忽视风险的过度投资行为,如果人们不能吸取教训,恐怕Alex的故事将还会有更多题材:P

View Alexcartoon.com


Scenario: In Mega-Bank Cost-cutting Off-site discussion

A: So, it’s agreed: The bank will need to cut 10,000 jobs worldwide…

B: Hold on… Has the bank really flown US senior directors here from all over the globe, just to reach this sort of arbitrary and callous decision…?

A: There’s a recession on, David.

B: I know, but what happened to the humane, caring, compassionate image that the bank was so keen to project just a year or so ago?

A: He’s got a point, guys. We’d better offsite the carbon emissions from our flights.

C: Nice idea…and we’ll make that 10,001 job cuts to pay for it…

Continue Reading...

Friday, October 3, 2008

10月2日 日记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I am pretty sure many people can connected with this chart especially those still in college and don't have a fulltime job during this long vacation :P
Anyway hanging out today~

Continue Reading...

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连载]聊聊咨询那些事 5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前几天见了一个人。他问我

“噢,你就是那个在bbs上写实习连载的小丑啊?”
“恩,正是在下。”
“其实刚才只是开玩笑,写得很好,其实周围的人都在讨论,你继续留在学校是浪费时间。”

如果你们读到这堆狗屎

我没真正听明白他的意思。后来他还建议我写写我这年发生在咨询生活的事情,我觉得真是一个好主意。已经有人对我的私生活感兴趣首先值得暗爽,最重要的是可以向我的父母家人和朋友们报告现状,那真是太好了。如果他们真的读到这堆狗屎的话,我真的想告诉你们,我想念你们每一个人,尽管有时没有钱给你们一一打长途电话:(


第五讲 和咨询第一次亲密接触

他们一整天在设计着改变商业世界的事情,但是并不真正在乎自己做的事情

咨询公司,我上大学前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工作!这个圈子里每个人时刻都在做影响着其他企业的事情。但是作为里面的其中一员,我到底要做些什么,连最模糊的概念也没有。我遇到的人,每个人都很聪明在深夜两三点的时候还能精力旺盛地工作,也谈论滑雪品酒潜水和高尔夫通常都是非常开心。人跟人之间相似得令人难以置信,跟我长大的环境是完全隔离的世界。实际上,很多在这个行业的人都是以这种方式在办公。他们一整天在设计着改变商业世界的事情,但是并不真正在乎自己做的事情。对于有些人,工作只不过是跳板,下一个落脚的地方将会是块更稳固的石头。

我遇到的实习生都有个人之处或者认为他们有个人之处。虽然是学生,但绝非无名之辈,每个人都来自国内名牌大学,有着跟年龄明显不相符的成熟想法。Career path(就是公司和薪水)永远是聊天中的重点,他们确切地知道他们的一生将要做什么。“我毕业后瞄准top tier的咨询公司,工作三年后用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迅速为自己成为合伙人铺路。”“我通过了一半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年底会准备注册金融分析师,然后毕业后进入一家投资银行或者私募基金。”“毕业后我会出国,然后进入一家国际的律师事务所,然后到中小城市开自己的私人诊所。”这些人总是四处打听和比较牛人,谈稍纵即逝的想法。听到大家这么有想法,我觉得自己真是烂透了,因为我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不是没有去想过。我做的事情都是冥冥中有些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学英语因为遇上了一位老师和同学,因为灌篮高手漫画而打篮球,因为追女生而学弹吉他。来读大学前我对未来一无所知,但是令人向往,我曾想或者我可以和aa把湛江的海产卖到这里赚一笔钱(上海吴江路5元一只的烧蠔在我家可只要一块每只!)。庆幸的是,我有清醒的头脑,并且一旦发觉自己落后,一定迎头赶上。

一通未接来电

差不多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拨通了手机上的未接来电,刚刚在公交上太挤太吵漏接了。
”你好,我是阿杜”
电话那头的一位女性回答“你好,我是A公司的Cindy,想通知你明天中午2点到我们公司面试,地点是…”
“哦好的,记下了。好的谢谢。”
我还想告诉她公司地址我已经熟透并且每次从地铁站走出来都有冲上去上班的冲动,她已经礼貌地挂了电话,可能还有其他面试者等着她打电话过去。

穿成这样去面试?

我决定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蓝色衬衫,淘宝上买的运动手表,不带领带,还有一套略宽的西装。在出去乘公交的路上碰到一位同学,他问我去哪里。“穿成这样去A面试?祝你好运“意思是,不错,真是一副憋足货的样子,并且你需要好运的。

遭遇日本人天才发明

进了大厦我到一楼坐电梯,发现只有停单层,找遍了周围都没有通上双层的电梯,后来保安同志告诉我上双层的电梯在二楼。(原来这栋大厦采用的是双厢电梯,也就是电梯是一个类似“日”字的东西,上面一个口在双层接人,下面一个口子单层接人。据说可以加快运客效率,缺点就是经常电梯停在某层但是周围没人出去,因为另一个口的在出入。是日本人的天才发明)。

真是奇怪的地方

一路上我开始为自己过于时尚的的穿着而感到有些不自在。我安慰自己,这有什么呢,在华尔街很多年轻的银行家连领带都不会打嘴角还流着咖啡呢。大理石内饰的电梯在42楼打开,我走出电梯,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示在我面前。向接待员表明来意后,被叫在一边的沙发上等。我从旁边拿了本刊物,边装出学习的热情,边瞥了一眼旁边的会议室,里面的人围着漫步电线文件的大桌子交头接耳,或者专注地对着IBM笔记本。我旁边还不断有拉着行李进出的人,讲中文的外国人和讲英文的中国人,真是个奇怪的地方。

“我带你到会议室去,我们马上就到”面试我的Jessie跟我说。“非常感谢。”(事实上Jessie是我这一年中最值得感谢的人之一)


我的建议非常简单,人在讲发生在自己身上故事的时候是最能让人倾听的。不是发掘可以炫耀的东西,而是将发生过的事和自己的想法清晰表达出来

我被带进办公室另一端的一个大会议室,沿路我向每张不认识的脸孔微笑,他们大概已经习以为常。这是一间标准的boardroom,我想自己有点像在参加飞黄腾达。窗外是42楼对上海金融区的鸟瞰,角落里一盘盆栽绿色植物枝叶茂盛,对我来说它能起到镇静剂的作用。我得到一份英语测试的试卷,我花了大概半小时做完,有些地方实在不懂就空着。

见鬼,他到底要问什么

Jessie和另一位男士进来,他衬衫挽起袖子,猛嚼口香糖,典型的business casual,简单而睿智,属于少女杀手型。握手坐下后口香糖用海归派口音的普通话让我自我介绍。我从来不会为面试卡表背诵一段精准的自我介绍,我是连早饭吃过什么都会忘记的人。或许我会用15秒精彩的开头抓住面试官,后面一切我坚信常常可以超水平发挥。席间,我向他们说明我在大学的资历,不错的成绩,参加过学生活动还有社区服务,以及还有几条互不相关的实习经历。我喋喋不休地说我的背景和我的故事,努力地和Jessie眼神交流,但她的眼神一直越过我的肩膀,每隔几秒钟边在纸上做些记录边嘟哝着什么。偶尔她会看着我,点头示意她在注意听的意思。当我在分心留意面试官,很难保持清晰的思路再说下去,但我还是坚持说下去了。我注意到口香糖好像有了继续听下去的兴趣,也更像伺机发问…见鬼,他到底要问什么。

听完我的陈述口香糖沉默一阵,“很好,但是你还没告诉我们你的独特之处在哪”,很明显他不是一个任由事情发展的人。

“哈?”
“恩,你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做事有责任心,认真…”

他盯着我,显然我没告诉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就像街上其他行人一样。迟疑了一下,灵感光顾了我,我开始说最近的一些生活上的经历,让我怎么更加熟悉人情世故和更加driven。我对面试时候回答面试官的建议非常简单,人在讲发生在自己身上故事的时候是最能让人倾听的。不是发掘可以炫耀的东西,而是将发生过的事和自己的想法清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学到的第一课,impress别人的事你的优势,因为这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

口香糖点头表示满意和理解,我受宠若惊,但是表现得还是可以。(后面Cold Call 面试过程省略一万五千字,留作后讲再详述)

在面试结束后的拥挤公交车下来,拿出手机一看。狗屎,又有未接来电,打回去是通知我面试的Cindy 女士,跟我核实了一下每周的空闲时间后问我是否愿意开始上班。我不是弱智,当然直接答应。

就这样,两通未接来电记录了我和咨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未完待续)


先睡觉去。
祝aa 的不列颠留学一路顺风!
祝贺伟大的神舟七号发生成功,感谢宇航员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还有各位无名英雄们!
Continue Reading...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08

[连载]聊聊咨询那些事 4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第四讲 咨询分很多种

现在任何人,任何公司都可以说自己是咨询机构
要了解各间咨询公司的资料,利用互联网无疑是首选的方法,在公司的网站上都有相当详细的相关资料。再就是看看Vault 和Wetfeet这类的经典教材里的总结。其次就是第三讲的拓展人际保持与人交流。

我想说的是,咨询服务的类型增加并且范围不断扩大,咨询公司的数量和类型都在增加。想一个点子,用精美的报告包装,起一个时尚的名字然后卖给客户,这就是咨询业。如果你说你在麦肯锡工作,大家就会“哇”,大家知道你是在那个充满高薪自大狂的行业。但是如果你说你是咨询业,人家还会问是什么公司,什么类型的咨询。现在任何人,任何公司都可以说自己是咨询机构。来自不同公司的咨询师从方法和衣着上看都非常相似。这可能带来一些理解的混乱。但这些具体的衍生,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是咨询服务这个社会分工的再细分共,另一方就是在各国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本土咨询公司数目庞大。

对于咨询服务分工的再分工,从最传统的管理和战略咨询(现在这种分类方式已经越来越模糊),慢慢衍生出某个领域的咨询,比如说做财务咨询、人力咨询、IT咨询、房地产咨询等等。这些都是有存在的合理性,比方以房地产咨询来说,房地产业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个巨无霸产业,这个行业有很多其独特的特点。往往在这个领域的客户有问题,不是几个聪明的学习能力超快的咨询师就能对付的,而是需要在这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一群专家来处理更加有效。房地产领域的咨询公司出名的有国际 “五大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研究一下相关资料,或者关注一下之前的这个贴。当然还有很多本土的房地产咨询公司(如售楼策划、工业用地、写字楼、物业管理等等),原因是这个行业在各国不同,领域广猫腻多。

咨询公司是最容易注册的公司类型之一

现在无数的咨询公司出现,已经无法说的清楚有多少种类型的咨询公司。当你观察为什么时,除了上面提到的社会分工,另一个原因就是咨询公司的门槛低,利润高。咨询公司是最容易注册的公司类型之一,在中国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最低为3万,提供验资账户和两个身份证,办理好基本帐户和纳税账户…公司也差不多开起来了。如果你嫌麻烦还能委托个中介公司带你办,交几千块手续费,什么手续甚至办公地点都能帮你办好(甚至能帮你找个挂名的办公地点,你不用付租金,只是应付营业执照的审查)。而另一方面,咨询公司的利润也很高,本土咨询公司的咨询费虽然没有国外几家big name 那么高,但根据政治经济学企业之间利润趋于平均化的必然。下面的表格是我从网上把这些国际巨头的收入/员工数比放到表格中比较,(revenue是公司的总收入,employee是员工总数,包括了咨询师和非咨询譬如admin,research和 production等,当然在还应该把公司开销和税收等因素考虑进去,仅供参考。能看出战略运营型的咨询人均高些)



随着资本,知识和人力的自由转移,会使得一些暂时处于优势地位的咨询公司有竞争压力,因而必须积极自我改进。对个人来说也是类似道理,关键是自己有无压力和竞争意识。当然大型的咨询公司在过去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已经花费了无数的成本创建自己的品牌。为了在某个行业树立专家权威,这些公司还会定期做行业研究(并非直接受客户委托,更多是出于PR或者日后项目的支持)出版刊物,论丛等publication。但是,在另一个极端,也有许多个体咨询师需要依靠口头宣传把自己推荐给客户。你如果在百度上搜索 管理咨询,你翻了n个页面看不到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因为付钱给百度排名,利用网络在潜在客户眼前曝光也是方式之一。每一种商业模式都能创造价值,也有其适合的客户,也有其缺陷,孰优孰劣也取决于你的价值观(虽然国际咨询巨头有很多光环,但也有在本土咨询的组织机构相对没那个森严反而fast-track)。对于将要找工作或者正在设计职业目标的同学来说,有必要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后再决定自己适合从事那类型的咨询或者是否适合咨询。那么你应该选择哪一种,一个好的职业规划都应该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掌握尽量多的市场信息后作出,而不能盲目更从。多多接触有经验的人,learn from the best 常常让你豁然开朗,听君一席话胜读好多书。譬如说,在看一家在业界没有很响声誉的咨询公司时,你应该注意几点,

1 夸大团队。可能团队只有几个人,但是却罗列了一堆大学教授,企业高管作为专职顾问,其实这些人只是顾而不问,只是老板的朋友又或则是某个项目上合作过。

2 虚拟Track record。Track record就是公司过去的业绩,很多professional servicefirm宣传材料上都会罗列出与其有合作关系的著名客户,看起来他们简直能踢任何一家国际咨询的屁股。但有可能只是他们给大集团下面的某个小分支做过项目,从而小事化大。

类似的假大空浮的情况还很多,我从不善于用恶意揣度别人,所以不再列举了。其实写到这些也间接让我们看到中国咨询公司和国际成功咨询公司的差距,衷心希望我的同胞们创杀出自己的一条血路(嘿,就在这篇文章的旁边,那个职业咨询公司,就是我一个朋友的,那家伙正坐在我旁边呢)。

几乎所有咨询公司都把自己宣传成“思想领导者”

客户的管理层选择大公司,他们的决定不容易受到质疑。“Nobody ever got fired for buying IBM”是IBM曾经用过的广告,起早告诉消费者放心用吧。同时,咨询公司的声誉也将帮助他们保持继续的强大,因为人们更加容易尊重和信任大公司。当你观察咨询公司的内部运作的时候,也会发现品牌化的缺点。同其他品牌拥有者一样,咨询公司必须保持自己的声誉,这是他们不好接受超出其核心竞争力的大工作。为了保持品牌,咨询公司的工作流程有严格的一致性。反复承担相同任务的咨询师必须保持一致,相同的思维方式在项目中特别是制定战略这种极具可变性的过程中效果会下降。没有研究调查过,但流程的一致性会限制“think out of the box”(尽管consultant 们认为自己足够聪明,从来说服他们改正都非易事),因此品牌是公司作出相对保守而非激进建议的约束因素。所以跟同事聊天的时候他们赞同大部分咨询师不适合创业。因为创业成功需要冒险和尝试,过于理性会贻误了时机而错过竞争优势。咨询公司不会为你的冒险精神提供实验室,因为他们要维护品牌,你必须符合公司的行事方法。个性化提供的是创新和试验,但是这种方式风险更大。一般来说,客户要求咨询师来提供创意的情况很少,因为创意无法量化,这也许是你的专长但是不是咨询公司的专长。客户委托咨询公司往往达到某种可预期的结果,在战略层次我们要不要进入这个市场,在运营层次我们如何节约采购成本,这个时候咨询公司的一致性提供了强大的保证。几乎所有咨询公司都把自己宣传成“思想领导者”,但现实中客户聘请的原因多数是为了获得人手和科学的方法论(methodology)。

另外,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客户希望找世界级的专业人士,他们不希望请来的这些咨询师们就在不远附近,甚至还跟他们挤同一路地铁上班。国际市场的复杂性,不同的消费者心理,不同的法规和劳动力市场意味着咨询师们最好能熟悉全球化中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的解决方案。咨询顾问告诉我,说自己聪明不还够,还要有MBA学位来证明,还要有几本电话本那么厚的框架和模型方法还有参加过的项目track record,否则客户不太可能信任他们。还这个圈子里面很多聪明的家伙没错,但更多时候他们值钱的地方是在行业中浸淫多了磨练出来的经验。每个有知识的人都可以说自己懂管理,然而事情经常会出错,不是因为工具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工具天真地被滥用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报道“打败麦肯锡的杨少峰”,讲的就是这个22岁的福建年轻人如何以“点子”和噱头如何“打败”麦肯锡为联通公司设计的方案而一举成名,可以当作创新性和结构化方法的一些谈资,以偏概全。一般对咨询师的常见的批评是认为他们创新性不够,但大多数客户更愿意与能提供结构化方法的咨询公司合作,因为这样效率更高,并且能在某种程度上保证项目的成果。

下集预告

后记,这个星期来收到了一些网友的email。有些是客气的鼓励,还提供了一些不错的写作角度,还有些是不着边际的提问和说我蠢蛋不不是很清楚我说什么的。无论如何都感谢你们,可以写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进入咨询需要什么资格条件,作为实习生如何避免自身自灭,如何和客户还有团队一起工作,东西越多越感到困惑。好吧,下一讲开始大话咨询,讲讲我怎么置身其中,在充满紧张压力和充满睾酮素的环境中,如何和精明干练还有熟知生存之道的人共同工作。为想混这碗饭吃的朋友提供些借鉴,故事如有雷同,肯定是别人抄袭我。

祝大家特别是现在仍在疯狂加班的同事有个愉快的国庆假期 :)
Continue Reading...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中国资本市场乱扯


By
Estand.L
Guangzhou

今年的中国真是多灾多难,然而最大的灾难莫过于今年的股灾。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元,就算百年一遇的汶川大地震也只不过损失了8000亿元,而从去年十月份到现在,股市最大跌幅已经达到70%,跻身世界股市跌幅最大前十,20多万亿的市值蒸发,这相当于去年24.48万亿元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0%有多,这意味着今年前八个月全国所有人的劳动都是白费,而且还欠了几万亿元的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跌幅之大,跌幅之迅猛惨烈,连处于经济危机中的越南也相形见绌。从去年的无限风光到今年的无比惨淡,原来天堂和地狱只是一步之遥。去年的股神们如今都销声匿迹,估计都已经是伤痕累累,奄奄一息说不出话来了,世界本没有股神,只不过他吹得多了就成神了。私募教父赵丹阳清盘了,股神园林市值缩水一半了,杨百万的中国石油被套50%了,听说要留给孙女了。最可恶的是基金从浮盈一万亿到浮亏一万亿,这里不能不点下基金的名,为广大基民鸣个不平。

大家都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个不成熟的市场,是一个散户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投机盛行,暴涨暴跌。但是在07年的时候,基金持股市值已经占到了流通市值的40%,为什么偏偏在这时候引发了史无前例的暴涨暴跌呢?这只能说明基金是散户,是个资金量很大的散户,虽然说这次暴跌原因错综复杂,但是基金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去年7,8月份的时候,市场泡沫已经很大,而打着价值投资幌子的基金却抱做一团,在5000点上方疯狂加仓,把市盈率推高到60倍以上,还辩解说中国企业年均30%以上的盈利增长率能够支撑这样的高估,置监管层的苦口婆心于不顾,为这轮的下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更可恶的是,这些基金在5000点上方疯狂加仓,在2000点的时候拼命地夺路而逃,唯恐落在同行的后面。为什么本应该作为市场稳定器的基金会成为追涨杀跌的罪魁祸首呢?原因在于基金运营机制的不合理,尤其基金经理的收入受到短期的排名业绩的影响,使管理人的利益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不一致。基金的管理费是按管理的资产的1.5%来收,旱涝保收。象今年基金亏损了一万亿,而基金管理费却逆市增加了50亿。象这样的不合理性,在中国资本市场处处可见,比比皆是。从股市的定位,一级市场的发行到二级市场的法律监管,真可谓漏洞百出。股市本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地方。但是中国设置资本市场的初衷却是为那些处于破产边缘的国企脱贫解困。很多上市的国企都是经过漂亮的包装上市的,最后的结果是一年业绩优秀,两年持平,三年亏损。最后聚集在资本市场的可以说都是垃圾股。而那些绩优股全跑到了美国和香港上市。中国的主板市场其实是在香港。比如中国石油在美国融资不过29亿美元,累计分红却达到两百多亿美元,这些垄断企业在国内压榨百姓,却又不让国人分享他的成长性,拿到境外去孝敬美国人去了。好不容易盼了它回归A股,却成为了牛市的终结者,在蒋洁敏为中国石油48.6元的上市开盘价乐滋滋的时候,无数的对它抱以无限希望的股民死在了它的刀口下,成为永远的痛。难怪有人戏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满仓中石油。今年最不幸的是进了A股,不幸中的不幸是买了中国石油。其他的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就不多说了,坐为一线市场人员,还是多关心下交易策略吧。

造成这次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原因归纳如下:

一:对去年泡沫的挤压,疯狂的惩罚。6000-4000都是挤压泡沫阶段。

二:07年第三季度是这轮经济繁荣期的顶点,新一轮的经济调整开始,而且调整速度很快,幅度很大。温总理说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但是明年企业经营会更困难。不过中国的经济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就不会有问题。如果各种调控措施得当,美国金融危机创伤在明年底可以恢复,那么中国这轮经济调整也就两年左右。根据股市的先行指示作用,明年底估计是市场的底部,是长线投资者的布局良机

三:原油,大综商品,粮食价格飙升挤压企业盈利空间,基本面恶化。包括牛市先锋板块的有色,钢铁,电力,银行,石油,地产,证券在内,各大板块业绩大幅度地下滑。有色板块的业绩下滑普遍在50%左右,钢铁报价已经连续8周下跌,而铁矿石价格高企,尤其是铁矿石供应受制于三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受资源价格管制,电力,石油都大幅度地亏损;地产寒冬来到,未来两年估计会有30%的地产商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唯一有亮点的是银行的业绩在上半年还保持着高增长,但是紧缩的货币政策,企业盈利恶化导致的不良贷款增加,美国次债危机影响,第三季度业绩拐点出现,并且前景堪忧

四:连续两年的紧缩货币政策,收市场流动性

五:大小非永远是悬在资本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股改限售股解禁和新股首发解禁在未来两年会再造两个现在流通规模的A股市场,这意味着现在流通市值要增加两倍以上。这对捉襟见皱的市场资金和处于崩溃边缘的市场信心来说压力巨大。尤其是大小非持股成本极低,抛售冲动很大,大小非已经夺得了市场的定价权。任何金融资本在和大小非这些产业资本博弈的过程中都会处于下风。新的市场估值体系要经过长久的磨合才能确立。不过现在市场估值已经差不多处于历史底部,尤其是各国央行已经大规模救市,说明当前的市场点位已经得到产业资本的认可,大幅度地下跌空间不大。估计这轮调整的底部会在1500点左右。结语:中国资本市场尽管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所幸的是大家都意识到了这点,并且监管层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尤其是这场决定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开始了两年,虽然有很多后遗症,并且现在也找不出有效地解决办法。但是相信中国人的智慧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股权分置改革的问题,中国资本市场才会脱胎换骨,中国资本市场的黄金十年才会到来。我会一直陪着中国资本市场一起成长。

Continue Reading...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连载]聊聊咨询那些事 3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第三讲 拓展你的社交圈

加班的周六终于结束,有时间坐下来继续写。第三讲本来写的是咨询公司的比较,几日前写到一半没写完。昨天晚上收到论坛上某个潜水员看了前两讲发来的邮件:

您好,Steward

谢谢你的文章对咨公司的介绍,让我清楚了很多这个行业的种种,现在我对这个行业充满热情。但是现在大三的我,开学后我知道身边的同学有些在暑假做过了不错的实习,说实话很羡慕。在大二的暑假之前,我尝试过找实习,但是除了学习成绩不错和学校社团很活跃参与,写在简历的几条,自己看完都觉得没有竞争力,当然投出去也竞争不过高年级的同学。我也有很多朋友有类似的问题,大家都说找实习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介绍,但是我觉得首先熟人这种机会是看运气的,偶然性很大。其次,总觉得靠介绍进去的话会感觉很谄媚,压根抵触这样。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祝工作顺利.xxx
-------------------------------------------------------

Re: Hi, xxx

写写你的来信,你的问题分析得很到点子上啊呵呵。我会尽量抽时间写一篇博客,关于这个问题。
BTW,我想在文里引用你的信,有没有问题?
Cheers.
Steward

2008/9/20 Du, Steward
- Hide quoted text -
问题很好。同时让我想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先抽出时间插入一章题外话,然而又是这个主题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第三讲 拓展你的社交圈

首先最基本的准则是与人为善,与所有人为善。Vip出现的时候,多数人都会设法取悦他们。但是个人更加相信任何一种社交关系都应该与人为善,真诚是bottom line,而不是讨好大人物。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高中时候那个卑微的同学会在日后拿了MBA学位,创立一家成功的公司。每个人都有机会麻雀变凤凰,不要对人先入为主和自视过高。

对于这个问题,无非又是解释what,why ,how这几个问题。关于what的问题,什么是社交圈子,同义词有network,朋友熟人人脉亲戚同学老师家长等等,具体请参考百度知道。

为什么要拓展社交圈

你周末想出去玩,给同学一通电话让别人推荐一些不错的地方。类似的经历大家都有过,上哪个老师的课要注意什么,去哪里旅游要注意些什么等等,你已经在通过社交圈解决你的问题了。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人解开你的疑惑启发你下一步怎么走。同样,你也可能成为别人成长过程中的这个人,如果你不放开自己去尝试拓展人脉,你就可能不会知道。

你应该经常听说人脉的重要性,在你不屑之前你要承认,这么多人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工作,除了当老板,很多职位对于交际能力的要求就十分明显。记者、销售代表、公关人员、猎头顾问等等。哪怕你不在这些职位上,你也应该善于去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网,因为者能够,

- 培养你成为大家眼中好的team player,这是基本所有性质的工作job description都会强调的团队合作性。你会发现低调的不善社交的人有时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没有更好地融入人群而失去一些机会。

- 你会得到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关于某个领域的专家知识。别人的经验是很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课本上未必有,只有你通过与人交流才会获得。

- 会增加机会降临到你头上的机会,you never know

还有相关的调查说明,许多有价值的交流是出现在非正式场合。也就是说,在校园和教授偶遇而进行的一段讨论往往比教室里讲课能启发你,茶水间闲聊比会议室的例会更能让你多些了解公司(例如老板对谁谁的表现怎么评价),宣讲会会后和招聘经理的攀谈比你认真的笔记 和录音更加有用….无论任何场合,都要准备好心态,并且做好被搭讪的准备:P

更好的工作机会

有几次项目需要人的时候,上司会问我,有没有qualified有potential的candidate推荐。一些最好的工作职位和实习职位不会出现在论坛bbs或者报纸的分类广告上,反而是你必须靠你的人际网触及才知道。特别是当时间紧迫资源紧缺的时候,公司不会发一个公开的招聘启事,那样会引来无数的建立轰炸,并且里面相当一部分人明显不适合的人选,这样会在不确定性上再增加一层不确定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cons可以列举。所以他们让员工在周围一圈搜索合适的人,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那么这个圈子会被扩大一些。可能是他们的校友,旧同学,网络社区上的朋友等等。因为你的活跃,和就同学有保持联系,并且在网上公开地思考并讨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你被机会光顾的机会自己然就大了。你要知道,越是好的工作,越少通过贴招聘启事和发简历招的,咨询公司收简历找partner 的情况就很少对吧。在你需要信赖的人的时候,永远是先从身边的人,有过交往的人开始找,毫无疑问。

能消除疑惑

思而不学则殆。很多人有问题的时候常常想来想去想不通就是因为没有学,没有接受一些新的观念去打破原来的思维。学不单是看书,看德鲁克的书不会让你懂管理,向人学习也很重要。善于交际的人,善于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学习别人的经验,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况且这玩意就像多米诺,一次有意义的聊天,就能连锁反应地解决你一系列问题。无论你多么天才,谁都有疑惑或者怀疑自己的时候,你的目标越高,你就需要越强的人际去支持你帮助你成长。很多人站在颁奖台的时候要感谢cctv和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你应该能体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你要抢占先机应该拓展社交圈。

怎样做,How to network

每个人都应该network,有些人应该network得更加多些。但是只是少部分人天生是network高手,我没有能力让你成为那些人,因为我自己也不是。也有些人天生就处于一个很好的network,他爸爸是雷曼兄弟的董事、或者他家里某位亲戚姓胡。这些可遇不可求,但是的确有些points,你一旦领悟并尝试做一点点改变,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比500万伏真人电击还要真实。

培养兴趣爱好

良好的人际网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上的。思考一下自己,在和陌生人聊天的时候有什么谈资,你有爱好吗。例如你想和老外练英语,你不能贸贸然告诉别人,我想跟你做朋友,因为我想练习我的英语。这样哪怕人家出于礼貌不拒绝你,但压根这个交往时残缺的,因为老外不要练他的英文。你的兴趣广吗,你是学软件的,研究web,在Google的宣讲会结束后,你跟他们的工程师讨论一下最近的什么web技术很好,但是别下次麦肯锡的顾问来宣讲你又拿这个跟人家攀谈。

这是以前,讲的是怎么抓住身边的机会拓展人脉。你还应该换角度思考,好消息是有了发达的互联网,你可以有的放矢。利用博客圈,SNS网站,还有论坛等等,你能结实很多有共同兴趣的人,千万别以为网上的network离现实很远,恰恰相反。几个月前,我知道国产飞跃球鞋的品牌在欧美被时尚界赋予了新的生命,于是我浏览了很多国外的人写的这方面的文章,写了一个博客来向更多中国以外的人介绍国产品牌的故事。事情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我跟《Book of warriors》一书的作者通过网络认识了,她曾经把回力鞋从中国带回芬兰并让其在欧洲热卖,还将在她的上海之旅跟她见面。还有我在他人写下了一些关于中国品牌的留言,接着主人浏览了我的博客,我们将会合作写一篇关于中国品牌重生的文章…类似的事情在我和我身边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很多,他们通过网络找到了工作和女朋友。

在银行,咨询公司或者一些funding的公司实习过的朋友都经常cold call。就是你在网上查一个公司电话,双方没有任何交情的情况下打过去。当然这是一件很考验能力的事情,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很多项目中最终促成的partnership,兼并收购都是从cold call 开始的。从前台,一直转到总裁助理,打几通电话能促成成千万的生意是真真实实的事情。所以有了网络和email,你完全可以用漂亮的电子邮件去拓展你的network,当然写的必须你思考过的东西,而不是套一个模板然后把它当墙纸周围贴。

深入讨论怎么networking

这个过程概括起来就是,你在某个场合,跟不认识的人攀谈起来,发现有趣的共同话题,你们还觉得对方都是挺有趣的人,然后保持良好联络。据个人经验,大部分机会会错失在没有进一步保持联络。同时不是所有好的intention 就会有rewarding的结果,毕竟交流是双方的。现在有些公司的招聘除了campus talk 还会有workshop这些活动,让我们来YY一下。你在workshop上耐心听取某个manager对他们部门的介绍,并且积极地跟他交流你的想法,甚至是这份工作之外的事情,例如职业规划,公司文化进而谈到兴趣爱好等等。

其实在活动上你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然而你还礼貌地索取了他的名片,并且有心地回家后给他写封email,除了感谢workshop对你的帮助,你还提到了你和他一样是运动发烧友。他回复你说这个周末他们正好有球赛,有空的话过来一起参加如何。你说简直太好了,你在msn上跟另外一位朋友提到,正好他们还可能认识!太巧了,将是一个精彩的周末!其实这不是YY,一年前我做过一样的事情,与人为善保持真诚,这就是诀窍,一点也不fake。这对我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可以说没有直接帮助,但是和有经验的人交流好处就是受到很多言传身教的启发,这是无处不受用的。这可能有些理想化,但是可以得到的总结是,

- 你不能预测他人能在多大程度帮你,只要保持良好心态并且交流是双方的

- 要有耐心。Network 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是一个慢慢影响你的过程

- 要舍得分享。毫无疑问如果你知道更多周围的人在想什么,你的机会越多些。但同样,多些主动和他人交流你的想法,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你的机会也会多些。

另外,关于找实习,其实我之前还写过一篇技巧性的文章,可以参考这里

下一讲,接着写咨询公司的类型。
Continue Reading...

Widget By Devils Workshop

  ©i Steward | Notes from a native Chinese student. Template by Dicas Blogger.

TO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