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30, 2009

Index of [聊聊咨询那些事]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如果你是新看我的[聊聊咨询那些事]系列,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家伙为何写了一个上下文间完全没有承接关系的连载?
这个系列实际上是因为本人过于无聊而在学校BBS写的一个帖子,后来演变成了工作总结,这个过程确实让我产生了无穷的动力想为有缘的读者介绍咨询这个行业(当然是以我的独特角度啦)。于是,后来便演变出你看到的这个不伦不类的连载。

此外为了回应你的疑惑,我决定整理出此连载的索引(并将这个索引永久置于博客的导航栏),相信能使你更快速地查阅到感兴趣的内容。


[第一部分] 知识介绍篇-咨询行业的里里外外
- 从零开始,你必须知道的入门知识
- 生意怎么来的(初级版)
- 听合伙人讲故事(上)
- 听合伙人讲故事(下)
- 各种咨询公司分类
- 电梯测试
- 战略采购101
- 咨询魔鬼字典(词库常年更新…)
- 聊聊咨询那些事 14-WARM UP YOUR COLD CALL

[第二部分] 咨询故事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第一次亲密接触之我的实习面试与两通未接来电
- 第一项任务,新兵报到
- 第二项任务,努力搞懂他们成天在做什么
- 终于迎来完整项目,小朋友欢迎来到真实的咨询世界
- Life as a PTA-interview with Managementconsulted.com

[第三部分] 实习求职篇-方法+心态+无厘头
- 拓展你的社交圈,众多朋友认为最有收获的帖子
- 理工科专业同学进入咨询
- 写给正在找实习的学弟学妹们,为什么简历石沉大海
- What should I do- Questions from an HR major student?

[第四部分] 番外篇-八卦无聊纯粹只供消磨时间
- 为什么写这个连载
- 投行介绍+咨询顾问形象篇
- 金融海啸之美国财富幻觉
- QQ英文版发布, 中国最流行的聊天软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isteward.cn

Continue Reading...

[连载]聊聊咨询那些事 之 咨询魔鬼辞典篇

consulting_dictionary
这是一部完全咨询顾问字典,是在Kevin的The Management Consulting Lingo Dictionary基础上修改的中文山寨版。你不会从中得到"4P"、"波特五力模型"、"6西格玛"、"麦肯锡7s"这些分析模型的解释(其实这些都不难通过google 得到其意思),下面这些咨询术语完全无法通过互联网搜索得到的真实解释,于是我决定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阅读完毕你的收获将包括:
1) 从侧面更多了解咨询顾问的工作(这个十分符合本博客的一贯目的)
2) 使你的谈吐更像一位专业的管理顾问(这个纯属取决于个人喜好,至少听起来很像真的)
3) 让你明白他们为什么说中文的时候喜欢夹杂一大堆英文(真的,记住一个英文单词要比记住后面那串罗嗦的中文解释方便多了)
4) 最后,让你积累更多的关键词到互联网上进一步搜索...
我希望更多读者能贡献其他词条,让这个顾问的词库变得更加全面和无厘头。



-- 完全顾问字典 --(2008-01-30 第一版)

Alumni(校友):前员工的意思(包括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eg.最近金融危机也导致了一批New alumni的产生),因为偏高的流动率使这个词在咨询业频繁出现。从咨询公司跳槽出去的员工,一些是回到实业中的管理层,于是在需要请外部咨询师的时候更可能找前雇主(一方面是做生不如做熟,另一方面可能为了报复前雇主)。因此校友资源是咨询公司生意的重要来源之一。

At the end of the day(一天之末):实际上,对顾问而言,下班时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Eg.某个顾问会在凌晨两点里告诉大家”All right, let’s call it a day.”(意思是宣布下班了,可以用客户的前叫出租车回家了。)

Approach(1方法,2接近): “I pay tribute to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I learn in consultancy.(咨询公司中的分析方法让我受益匪浅)。”“We need to approach a dozen of market players in order to gain some ideas about the market trend.”(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常常需要用Cold call 的方法去接近其他企业)

Admin(行政):同义词是助理、秘书,工作包括董事以上级别安排行程、预订机票酒店。为了节约成本,咨询公司的董事高层们还喜欢几个人共用一个助理。

Bandwidth(带宽):跟另外一个词“capacity”近意词。意思的是没有额外的精力来处理一些其他事情。Eg. “Any capacity this afternoon? I need these data to be cleaned up.”

Benchmark(标杆作用):参考对照,咨询里数据分析常用方法,通常是指跟本行业最有代表性的水平比较。(像股票市场一些代表性的标准普尔指数,香港恒生指数我们都可以称之为benchmark index)

Billability:收费率用这个单词。

Boil the ocean: 出自Mckinsey Way的一个经典动作。常常以否定形式出现"Don't boil the ocean.",劝说别人放弃某个念头。指不要试图把某件事做得太完善,(结合80/20理解)因为那部分工作将耗费大量精力而产出甚微。

Beach time(海滩时间): 不在项目上的时间,我们便假设顾问们都到海滩上度假(只是一种比喻,不是真的在海边,相对onboard较清闲,还是要干活的)。Eg.“How are you doing recently?”“I’m on the beach.”注:长时间on the beach 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随时可能因此变成new alumni。

Bottoms-up: 咨询项目中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想象一下需要分析的问题处于整个金字塔顶部,从最小的单元(底部)入手,然后“向上”形成整个完整的宏观分析。(用此方法来组织分析思路,对于在案例面试中尤其重要。)

Cap: 1)Capital 资金。2)Market Capitalization 也称Market Cap,市值的意思。

Client Team(客户团队):咨询项目需要在咨询公司的团队以及来自客户方面团队的配合下,才能进行。那些不responsive或者听不懂你的火星语的client team,常常让人头疼。

Core competence(核心优势):由于在另一本咨询经典《公司再造》中频繁被使用而变得非常流行。

Charge code:用来报销的依据编码。在项目上的一大好处是顾问们能享受优厚的报销待遇。每个项目有单独的Charge code,参与其中顾问报销、实习生工资等各种话费都在计算在此code下。Eg.“今天去吃日本寿司吧,我有code,我请客。”

Counsel out(劝退):就是“炒鱿鱼”,你还可以用push away 来表达这个动词。

CAGR: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复合增长率。增长率的几何平均数,计算公式为,(现有价值/基础价值)^(1/年数) - 1。Eg.某个市场现在消费量为m,5年后消费量为n,那么CAGR为(n/m)的开5次方。

Client exposure:和客户接触的机会。你应该知道咨询项目里有一些部分例如信息搜集和整理是不用跟客户接触的,这往往委托给实习生来做。

Deck(卡片):有个顾问说在做了consultants后让他知道了“Decks aren’t made of wood.”没错,这个词在公司里也许是使用得最频繁的词了,记住代表一个个ppt后缀的Powerpoint文档就是了(可以和幻灯片、slide、和ppt可以互换使用)。你也许还会听到另一个“Ghost deck”,指的是起草中的deck。至于为什么这么叫,我仍不清楚。

Deliverable:交给客户并索取报酬的东西。咨询公司的output不是有形产品,所以用形容词代表其产出物。“Get ready to get super busy especially before the final deliverable.”(在递交最终报告的一段时间,顾问们总是超级忙)

QC: Quality control (质量检验) ,实习生会经常享受这一特权,意思是检查单词拼写,语法错误,excel公式错误等等一系列由于咨询师疲劳过度而导致的一旦被客户发现损害咨询公司credit的人为错误。

Quick question: 你也会常常听见旁边的顾问打电话用此短语来开头,并暗示这个电话不会打扰对方很久。因为你手头上的工作有一部分是来自他人的分析,因此常常需要用Quick questions来解决自己的疑惑。

Engagement(任务):就是项目、project的意思,只是无聊的人为同一个意思创造的多个表达。

Hope you’re doing well:一句打招呼短语。常见于语音信箱留言开头打招呼和实在想不出邮件标题的时候,作用就是一句客套的打招呼,实际上并不一定是诚恳的问候。Eg.“Long time no see Jack, hope you’re doing well…”

Liaise(联系):在email里用得很多的词,例如你的上司让你明天负责管一下明天两个新来的实习生A和B,“Please liaise between A and B tomorrow.”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就是互不重复,互相支持的意思。出自《麦肯锡方法》而被滥用,用来作为所有咨询顾问陈述问题时候必须遵循的原则,读作“Me-See”(重音在第一个音节).

On board: 新员工正式工作,或者正式开始参与项目(后者用法较多)。
Populate(填表): 如果在表达填表的时候,你说腻了“fill out the template”,请随便用这个词代替。

Project scope:就是该项目的工作范围,尤其会出现在项目计划书(proposal)上,是向客户许下的承诺。
Eg.Project scope
1) Understand xxxx market(market characteristics/competitive landscape/regulation)
2) Develop xxxx business model for xxx client”
3) Identify key success factors for recommended model
4) Approach and conduct high level evaluation on xxxx...
Push back:优雅的用法,意思就是拒绝上司交给你的任务。

Pitch(演示):千万别要用金山词霸的解释,完全不是那回事。咨询公司里提到的pitch简单来理解就是presentation。还有一个来自《麦肯锡方法》的叫Elevator Pitch(电梯测试),我之前写了一个专门的帖子介绍这个Pitch词,内涵丰富材料,点击这里查看。

Sanity check: 通常叫你检查一下某件事是否make sense,类似用法同Sniff test。

Work stream: 一个项目会被细分成更小的work stream,通常一个work stream 由3到5人组成。如果你好奇别的顾问在做什么,别问他们在什么项目上,试试问他们在负责那个work stream,会让你得到更实质的答案,也会让自己显得专业一些。

Continue Reading...

Thursday, January 29, 2009

Google 黑板报 -- Google 中国的博客网志: 浪潮之巅第十三章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 — 斯坦福大学(四)




4. 创业的孵化器
硅谷为斯坦福人提供了经费和实实在在的课题,让学生们容易找到合适的创业题目,加上宽松的环境为教授和学生的创业行动大开绿灯,良好的教育使得很年轻的学生也可以应付未来的各种挑战。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就是学校最后扶植一把。我看过一则关于肯尼迪总统和美国导弹之父冯∙卡门(钱学森的导师)的故事。六十年代初,冯卡门被授予美国总统奖,这是在美国人心目中比诺贝尔奖更高的荣誉。当冯卡门在肯尼迪总统的陪同下走下白宫的楼梯时,这位年迈的科学家一个趔趄差点摔倒,肯尼迪总统马上上前去搀扶。这时,冯∙卡门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当一个人往下走的时候是不需要扶的,当他往上走时恰恰需要你扶他一把。”

斯坦福大学无疑在扶植学生创业方面做得非常好。它对创业的教授和学生直接的帮助就是建立他们和工业界之间的桥梁。斯坦福专门有一个办公室帮助想创业的在校学生和在硅谷成功的校友或者和斯坦福有来往的企业家、投资家联系,寻找投资。

Google 的佩奇和布林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第一笔投资的。1998 年,在开发 Google 搜索引擎不多久,这两个创始人很快就用光了自己口袋里不多的钱和信用卡能借到的全部的钱。他们自己也曾经努力寻找过天使投资,但是由于他们当时只是两名普普通通的博士生,在当时硅谷多如牛毛的创业者中并不引人注意,开始找钱并不顺利。这时他们通过学校的这个帮助学生创业的办公室,联系上了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安迪∙贝克托森。贝克托森虽然是计算机技术出身,但是对搜索引擎技术并不熟悉,以前也没有用过 Google 的搜索。但是因为是母校介绍来的人,安迪还是在百忙中约见了这两个只有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据佩奇讲,安迪很忙,因此把他们约到了上班前在公司见面,他和布林带著自己的服务器到了安迪的办公室,安迪当场搜索了一些东西,非常满意,当即写下了十万美元的支票给了他们。这就是 Google 作为一个公司的开始。虽然这笔钱没多久就用完了,但是这笔钱的广告效应远远不止这十万美元。以后有些投资者听说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工业界的领袖投资给 Google 了,也就相信了 Google 的水平。在 Google 最早的投资人中,包括篮球明星奥尼尔、电影明星后来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等根本不懂技术的天使投资人。这些人是通过一个天使投资团,随着贝克托森糊里糊涂地发了一笔财。

可以想象如果佩奇和布林不是斯坦福的研究生而是什么其它学校的,他们很难有机会直接向一位工业界领袖推销自己的发明。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中国,一位普通的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有没有可能通过学校直接见到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斯坦福能做到这件事是它了不起的地方。

虽然全世界所有的大学都有一个官方的联系校友的机构,可是很多都形同虚设。但是美国很多著名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的这种机构是实实在在地、经常地和校友,尤其是事业有成的校友联系。它们会有专人定期地到各地向那里的杰出校友通报学校的情况,既分享学校的发展成就,也通报学校遇到的困难。遇到后一种情况,很多有钱的校友会倾囊相助。而斯坦福对慷慨的捐赠者给予衷心的感激和很高的敬意。正是有紧密的联系,校友们才会在离开学校后不断帮学校的忙,包括帮助自己的师弟师妹们创业。

斯坦福大学有一个非常闻名的风险投资论坛(Stanford Entrepreneurship Corner)。虽然从它的名字上看它有点像中国的英语角,但它实际上是由工业界和著名大学教授轮流主讲的论坛。经常来这里的人包括很多著名的风险投资家,比如 KPCB 的约翰.多尔,工业界的领袖,比如 Google 的 CEO 施密特和创始人佩奇,Facebook 的创始人祖宾伯格以及哈佛商学院和斯坦福商学院的许多著名教授。这样,斯坦福的师生都有机会接触到世界级的投资人和工业界领袖。这不仅使得大家有机会找到投资渠道,更可以从著名投资人和工业界领袖那里得到创业的指导,创业的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

美国每个大学都或多或少有些毕业生能成功创办各种小公司,但是能将小公司办成主导一个行业的跨国公司则是凤毛麟角。而在这个信息产业的主导公司中,由斯坦福大学校友创办的公司可能占到一小半。妨碍一个创业者成为业界领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两条不得不注意,第一是好高骛远:关于这一条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及,就不再赘述了。第二就是小富即安:很多人办公司都本着捞一把的想法,而不是做一番事业,这些人归根结底是创业的境界不够高。而这种境界是不可能从课堂上学到的,只有经常和世界级的人物在一起切磋,一个人的境界才能有质的提高,他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在世界上至今找不到第二所大学能够让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不停地接触到工业界和商业界的领袖。

斯坦福大学鼓励创业的另一个具体措施是对利用职务发明创业的宽容性。我们在前面介绍思科公司时提到,思科创始人的发明完全是利用工作便利的职位发明,在很多大学和实验室专利的所有者即雇主严禁使用职务发明来创办个人的公司。斯坦福大学在这方面相对比较开明,只要大家坦诚地协商好将来利益的分配,它甚至鼓励它的学生和教授利用职务之便创业,一般斯坦福要的股权少得可怜。我们前面提到的轩尼诗创办的 MIPS 公司,包括 Google 公司都用了斯坦福的技术,而斯坦福则占有一点股份。就如同低税率可以刺激经济一样,从长远来讲斯坦福这种少占股份的做法是双赢的,因为它可以鼓励创业。作为对母校的感激,几乎所有创业成功的人都非常慷慨地给予了斯坦福巨额的捐助。

除了为创业者提供便利的创业条件,斯坦福大学第二大的帮助就是营造了一个创业的气氛和传统。很多大学都试图效仿斯坦福大学鼓励学生创业,然后从成功的创业中得到长期的回报,但是在整体上却没有营造出创业的气氛。麻省理工学院一直以培养工程界领袖为己任,并且成功地培养了大量的工业界主管,但是自己办公司的学生远不如斯坦福多。不少风险投资家也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里转悠,希望能找到好的项目投资,但是效果一般。加州理工有一系列专门培养工业界领袖的必修课程,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反而进入学术界了。这些名牌大学缺乏创业的气氛。哈佛商学院要求每个人要提出和制定创业计划,并且给予前几名的学生创业经费,虽然这样扶植出一些小公司,但是它们都没有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头羊,更没有开创新的行业。所以,这么多年来不论是向麻省理工学院这样著名的工科大学,还是像哈佛商学院等著名的商学院,都没能重复斯坦福的奇迹。

创业的气氛非常重要。在一个有创业气氛的大学里,创业是一种主动行为,创业者出于自己对一个技术和它的商业应用的特别兴趣,将它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理想,这种动力对于创业的成功不可或缺。反之,如果光靠别人来推动创业,是鲜有成功的。只有主动的创业,创业者才能从亲身实践中找到好的创业题目,并为之奋斗。反之,即使有了好的题目,也会半途而废。我参加过某个著名工科大学在硅谷为风险投资家举行的项目介绍会,该校为了鼓励学生创业,规定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必须完成一项发明和设计才能毕业,在介绍会上他们拿出了一些很好、很有新意的发明。但是这些发明大多数是学生们作为完成教授任务或者拿学位的要求而进行的,而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想将这些发明产品化而挣钱。因此,他们在选题时很多题目虽然好却只能将技术卖掉,根本无法办公司。即使有一些好的选题,因为和自己今后的事业无关,学生们也根本没有仔细考虑商业化的许多繁杂的具体问题,因此面对风险投资家的提问茫然无所知。由于没有创业的热情,几乎所有的学生一旦完成了学位的要求离开了学校,所做的工作就半途而废了。第二年,新的学生重复他们学长们做的无用功。当然,这种训练对学生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对创业的作用微乎其微。

在人们想象中,商学院的学生就应该热衷于创业,但其实不然。虽然很多商学院为它们的学生营造各种创业的条件,但是他们创业成功的案例还不如学习工程的学生多。我参加过风险投资对一个著名商学院的一些学生创业项目的评估。也许是学习商业的原因,他们提出的题目都很大,但是很多要么是夸张,要么是没有实际内容。其中一个是类似于网上建立一个社区,自己设计贺卡、T恤衫、纪念品和邮票(注释:在美国允许使用自己设计的邮票)并且通过社区来交流。这个公司的盈利模式就是在从相互有偿的授权中(License)切一块利润。这个题目我不能说没有用,它的提出者们也一定是做了不少研究的。但是,这里面我看不到任何的技术和商业特点能够阻止其他人进入该领域竞争。更何况其市场规模比他们提出的小很多。第二个很有代表性的项目是一个大的难以置信的项目,叫做互联网 3.0。我问他们互联网 2.0 的定义至今是否清楚,他们不置可否。我们又问他们这互联网3.0能够带给用户什么好处,他们也不置可否。最后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他们认为,第一,在当前的互联网领域雅虎和 Google 等公司已经处在主导地位,很难撼得动,只有提出一种超前的概念才能打败雅虎和 Google 等。第二,这个题目足够大,因此风险投资也许会有兴趣。我们再问他们在此以前做了多少研究,发现他们确确实实做了很多的研究,他们看了很多的参考资料,图书馆里的,互联网上的。但是他们的项目无异于闭门造车。第三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就是把各种美国已经有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搬到中国和印度去,其中的提出者以中国和印度学生居多。比如前几年有人把 Ebay 搬到中国搞了易趣很成功,他们提出把 YouTube 搬到中国和印度去(当时中国还没有那么多的视频网站),这些项目有些后来还真得到了资助,但是这种模仿和改造的项目后来并没有成功,因为你能模仿别人也能模仿,没有什么门槛。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中东来的学生想来想去还是倒卖石油来钱最快,连他的同学也笑了,说除了你,我们可没有这种机会。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这里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们为了完成学业,挖空心思想出来的项目,和太阳工作站、思科路由器、雅虎网站和 Google 搜索引擎这些源于创业者的科研实践的项目完全不同。

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在斯坦福这样创业成风的环境中,一个计算机系或者电子工程系的博士生不想自己创业有时可能都会不好意思。而创业失败也没有什么可耻的。佩奇原来所在的计算机系数据库实验室,前前后后出了无数开公司的学生,以后的博士生一进去就耳濡目染办公司的事情。而在绝大多数大学里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并不是这样,导师希望学生只专注学术,而博士生则是以进入学术界为荣。比如我以前所在的约翰霍普金斯语言和语音处理中心(CLSP),在我以前所有的博士毕业生全部去了大学和大公司的实验室(比如 IBM,AT&T 和微软的实验室),没有到真正工业界工作的,更不用讲办公司了。我到 Google 来,在所有师兄弟中纯属异类。但是,自从我到了 Google,后来的人发现这条路也很不错,以后所有的博士毕业生都会来 Google 面试,每年都有人来 Google,就连以前在大实验室的师兄们也跳槽过来了,这就是风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人也会选择环境。很多学生挑学校时也是看中了斯坦福守着硅谷将来能创业这一点。

虽然不是每一个斯坦福人都能创业并且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领导者,但是他们中间很多人可以成为很好的合作者和追随者(Follower)。佩奇有一次在斯坦福的创业论坛上讲,创业的关键之一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斯坦福相对容易找到一起创业的追随者。首先,进入斯坦福的学生大多愿意到刚成立的小公司工作,而很多东部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并不愿意。其次,由于斯坦福的这种内紧外松的环境,学生们交际的圈子相对较广泛,容易打造一个可以互补的创业团队(Founding team)。而在完全追求学分的大学里,每个人能深入了解的大多是自己同班同学,或者同实验室的同事,朋友之间的互补性不强。

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在全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会诞生,但是将它们最终变成产品,变成一个新的行业需要一个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孵化器。韩愈讲,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便见不到千里马。同样,发明创造世界各国都有,而斯坦福只有一个,因此硅谷的奇迹就难得一见了。

结束语

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学硅谷的经验,办起了自己的科技园。尽管有些地区自称自己是“xx 的硅谷”,并且带动了地区性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但是并没有孕育出像思科和雅虎这样具有开创性的公司。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缺乏一所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新的公司乃至新的产业的孵化器。


Continue Reading...

[连载]Non-job interview with Management consulted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这篇访问是在Managementconsulted上的一篇客串guest post的。主要是我希望借助Kevin的博客的影响力,向更多国外的读者介绍了一名普通中国大学生的背景,这里找实习的渠道,咨询公司实习生的职责(what else besides being an excel/power point monkeys)等等。希望通过这个访问能引起更多的读者互动,从而带出更多交流。

访问全文请点击这里查看。


另外一件事就是由Management Consulted 精心筹备的Consulting Bible 已经正式出版(售价25美金)。从刚开始透过网络认识其作者,到见证了其写作过程,并有幸得到部分原稿的赠阅。个人感想,相比于《麦肯锡方法》的偏偏重宏观介绍,和Wetfeet,Vault以及各个B-school流传出来的casebook 偏重案例内容本身。Consulting Bible中侧注重更多实际中“阴沟里翻船”的建议,而这是在实际中常常受到忽略的内容!哪怕你不打算购买此书,也不妨通过他的博客与之进行交流。


Continue Reading...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Tech]Try China's most popular IM in English - QQ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Three reasons for why I write this post:

1) I am a fan of QQ myself, and today they have launched an English version for non-Chinese users (click to view)
2) Former consultants fill Tencent's core management team (AFAIK, Martin Lau and Julian Ma are Mckinsey and A.T.Kearney alumni respectively)
3) We buy stock of Tencent (listed in HKEX 0700),so have been keeping an eye on the firm costantly
So here we go...
imqq2

To most people oversea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IM tools would no doubt fall into AIM,MSN,Gtalk... But in China, we have another dynamic. When we are chatting with our peer group online, Tencent QQ is the most popular choice. When I am introducing QQ to friends overseas, I would always begin with "it's a Chinese born MSN,blah blah...".

Even when I'm doing this post (at 00:11 late night in China),there are 34 Millions users online.

Now it's time you can take a try on this software as they have quietly launched an International website I’mQQ.com, which enables you to download an English version QQ and register a QQ ID. (If you are an iPhone user, you can also try QQ for iPhone too.)

In fact, Tencent has previously launched several partnership for its global strategy. In 2007, it pushed its multiplayer game with Amereca's biggest IM provider AIM. In early 2008, it invested over 11 millions USD in online game operator Outspark.

Based on its pioneership in China's IM market, Tencent has grown into one of the biggest Internet company in China and generated revenue of USD 297 million in the quarter ended on Sep 20,2008.

Soucrce :Tencent Investor Fact Sheet 2008 (Click to view)
Continue Reading...

Monday, January 19, 2009

[转载]高科技公司的摇篮 — 斯坦福大学(一)(二)

(1月20日更新 第三节)
By 吴军
Google(谷歌)研究员

硅谷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靠斯坦福大学多方位的支持。很多当今世界上 IT 领域的领头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它们包括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雅虎公司、Google(谷歌)公司、英特尔公司、制造处理 器和工作站的 MIPS 和 SGI 公司、世界最大的显卡公司 Nvidia、世界最大的视频电话会议公司 Webex 等,另外在非科技领域还有著名的耐克(Nike)公司。此外,微软的 CEO 史蒂夫•鲍尔默和前董事会共同主席 Jim Allchin 也毕业于斯坦福。斯坦福在商业界和科技界创下的这种奇迹是世界上任何其它的一流大学都无法比拟的。为什么斯坦福大学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呢?这要从它的发展、 它的文化说起。
sv

1. 充满传奇的大学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各种传奇故事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有些是真的,有些是杜撰出来的。其中最流毒深远的讹传是这样的:

有两个乡巴佬夫妇,找到哈佛大学,提出为哈佛捐一栋大楼。哈佛大学的校长很傲慢地说,捐一栋楼要一百万,然后三句两句地便把这对老夫妇打发走了。这对老夫妇一边走一边唠叨,才一百万,才一百万。他们有一个亿要捐,于是便干脆自己捐了所大学,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大学。

这 个讹传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广为流传,以至于斯坦福大学不得不在自己的网站上辟谣。其实,这个故事里面的漏洞很多,首先,了解斯坦福历史的人都知道老斯坦福 (Leland Stanford Sr.)是加州的铁路大王,曾经担任过加州州长、美国联邦参议员,属于精英阶层(Elite Class),绝不是什么乡巴佬;我们在后面还会介绍到他的夫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第二,在十九世纪,一亿是一个天文数字,一百万美元也是一个非常大 的财富。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到一九三几年,存款才达到几千万美元。直到斯坦福大学创办的二十年前,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赠不过七百万美元,它建立 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霍普金斯医学院。在老斯坦福的捐款中现金只有一千多万,这已经是当时美国最大的捐款了。老斯坦福的捐赠中最值钱的是八千多英亩的土 地。当年加州属于“蛮夷之地”,土地值不了什么钱,但是现在斯坦福所处的帕洛阿图市是世界上土地最贵的地方,这些土地的地价涨了不止万倍。第三,哈佛大学 和美国所有的大学对捐助者从来都是非常殷勤的。坦率地讲,比中国的大学要殷勤得多,不会怠慢任何慈善家。这是美国大学能得到巨额捐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 于斯坦福大学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老里兰德•斯坦福夫妇把他们唯一的孩子小里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Jr.)送到欧洲旅行,孩子在欧洲不幸去世。斯坦福夫妇很伤心,后来决定用自己全部的财富(大约几千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十亿美元。)为全加州的孩子 (Children of California,而不是传说中的全美国的孩子或者全世界的孩子)建立一所大学,纪念他们自己的孩子。这所大学被命名为小里兰德.斯坦福大学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大学。

1885 年斯坦福大学注册成立,两年后举行了奠基仪式,1891 年正式招收学生。共有五百名左右的学生,只有十五名教授,其中一半来自康奈尔大学。在这首批学生中,产生了一位后来美国的总统胡佛。(就是那位被评为最差 的、把美国带进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总统。但是斯坦福仍然很为他感到自豪,建立了著名的胡佛研究中心)虽然斯坦福是一所私立大学,但是它在早期的时候不收学费,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学校财政上难以维持为止。

斯坦福大学的创办过程非常不顺利。斯坦福开课的两年后,老斯坦福与世长辞了,整个经营和管理大 学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遗孀简•斯坦福的身上。当时整个美国经济情况不好,斯坦福夫妇的财产被冻结了。(我估计要么当时美国财产法关于信托财产方面不健全, 要么斯坦福夫妇没有把他们的财产转到自己信托 Living Trust 下面。这种情况现在在美国不会发生)校长乔丹(Jordan)和学校其他顾问建议简•斯坦福关掉斯坦福大学,至少等危机过去再说。这时,简•斯坦福才想到 她丈夫身前买了一笔人寿保险,她可以从中每年获得一万美元的年金。这一万美元大抵相当于她以前贵族式生活的开销。简•斯坦福立即开始省吃俭用,将她家里原 来的十七个管家和仆人减少到三个,每年的开销减少到三百五十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大学教授一家的生活费。她将剩余的近万元全部交给了校长乔丹用于维持学校 的运转。从斯坦福夫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 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靠斯坦福夫人的年金补贴学校毕竟不能使学校长期维持下去。斯坦福夫人亲自动身去了首都华盛顿,向当 时美国的总统克里夫兰寻求帮助。最终,美国最高法院解冻了斯坦福夫妇在他们铁路公司的资产。斯坦福妇人当即将这些资产卖掉,将全部的一千一百万美元交给了 学校的董事会。斯坦福大学早期最艰难的六年终于熬过去了。乔丹校长赞扬道:“这时期,整个学校的命运完全靠一个善良妇女的爱心来维系。”今天,不仅是几十 万斯坦福校友,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感谢斯坦福夫人。她用她的爱心,靠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创出一所改变世界的大学。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第二个 讹传就是说斯坦福原来被称作西部的哈佛,后来办的超过了哈佛,结果现在哈佛被称为东部的斯坦福。且不说斯坦福有没有全面超过哈佛,作为全球第一知名大学的 哈佛再不济也不会称自己为东部的斯坦福。同样,心比天高的斯坦福根本不以成为什么西部的哈佛而自豪。事实上,斯坦福公共关系的负责人在接待清华大学代表团 时自豪地讲,斯坦福等于哈佛加麻省理工学院(MIT)。虽然斯坦福的这种说法让人觉得有些狂傲,但是确实有它的道理。

首先,斯坦福大学在 专业设置上覆盖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集。在美国大学里有个普遍的看法(也许是偏见),“哈佛的人能写不能算,麻省的人能算不能写”,反映出哈佛侧 重文科而麻省侧重理工科。(实际上哈佛有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和物理学专业。)而斯坦福的人文理兼修。在美国一个大学的综合排名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关键看专业 的好坏。美国最热门的专业首推医学,然后是法律、工程和商业。一个学校的历史专业或者政治学专业再好,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影响。斯坦福大学是美国唯一一个 在这四大热门领域都名列前茅的学校。它的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长期以来并列美国第一,它的法学院仅次于耶鲁大学排在第二,它的工学院仅次于麻省理工也是第二 名,斯坦福医学院也在美国前十名。和斯坦福相比,美国其它大学都显得有些缺胳膊少腿:哈佛和耶鲁的工科很弱,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没有医学院和法学院。

第二在办学理念上,斯坦福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长于一身。斯坦福既强调素质教育,又强调专业教育。事实证明,全面发展有助于斯坦福大学培养出全才,而全才是作为业界领袖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详述这一点。

斯 坦福的校园被认为是美国三个最美的校园之一,另外两个是康奈尔和普林斯顿。斯坦福人从不掩饰对自己学校的自豪感,甚至从教授到学生经常拿其它名校开玩笑。 下面是斯坦福电机工程系教授出的真实的考试题。某个公司希望设计一种符合 A、B、C 和 D 等条件的数字滤波器,他们找到了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不会,你能帮助他们设计这样的滤波器吗?我想麻省理工学院的人看了这个考题一定不会舒 服。斯坦福人骄傲自有他们骄傲的本钱,除了出了这么多的实业家,孵化了很多跨国公司,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水平更是闻名于世。它有十六位在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其中一半是经济学奖)和几十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毕业生。除此之外,它还有七位数学领域最高的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得主(注:数学领域的最高奖当属菲尔兹奖, 但是它只授予三十五岁以下的学者,而沃尔夫奖一般授予成就卓著的数学家泰斗们。),四位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得主,有一百三十多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八十多名 美国工程院院士。它的毕业生在全世界各行各业中执牛耳。

在美国众多大学中,有一百年历史的斯坦福大学历史谈不上悠久。且不说和有将近四百 年历史的哈佛大学比,就是和它的邻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斯坦福大学起步也算很晚的。在斯坦福大学诞生后的头五十年里,它根本排不进美国一流大学的行 列,更不要说和哈佛大学竞争了。到二战后,斯坦福大学已经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了。美国的私立大学完全靠自己筹款,政府并不提供一分钱,再好的私 立大学如果经营不善,都可能面临办不下去的危险。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历史上就出现过非常严重的财政危机,最后是靠它无数事业有成而又关心母校的校友捐助 度过了难关。斯坦福大学当时还没有这么多富有的校友可以依靠,它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斯坦福夫妇留下的八千英亩(三十二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澳门大小的土 地,而大学的中心校园占地不到其十分之一。(斯坦福大学至今荒地多于使用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电子工业发展很快,由于和亚洲的联系比二战前紧 密了很多,加州新兴的电子工业和航空工业成为了加州的经济支柱。很多公司有意从斯坦福大学购买土地,但是斯坦福夫妇的遗嘱规定学校永远不许出售土地。这 样,斯坦福大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地荒着而无法发挥作用帮助学校渡过难关。

帮助斯坦福大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 曼,他后来被称为硅谷之父。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发现里面没有限制大学出租土地,于是他兴奋地声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 — 建立斯坦福科技园,科技园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 99 年。在这 99 年里租用土地的公司有彻底的使用权,按自己的意愿建筑自己的公司。消息一传出,马上有很多公司表示了兴趣,并很快和学校签属了租约。1953 年,第一批公司,包括大名鼎鼎的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夏克利晶体管公司(后来诞生出集成电路的先驱仙童公司)、洛克希德公司(美国最大的军火商)和惠普公 司进驻了斯坦福科技园。 对斯坦福而言 ,这件事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解决了斯坦福的财政问题,并且成为斯坦福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契机。对外界而言,它促成了硅谷的形成。


1953年硅谷第一栋房子

2. 硅谷的支柱

美国和世界先后出现过很多的技术公司聚集地。但是一旦某个或者某一批大的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这里的科技发展就开始渐渐落 伍。早期的科技公司,比如 AT&T 和 IBM 集中在纽约附近,但是在这两个公司之后,不再有这个量级的公司出现。波士顿附近,尤其是 128 号公路两旁曾经有过一些向 DEC 那样的大公司和不少颇具发展潜力的公司,但是随着老的公司衰退,新的公司始终不能形成规模。这个地区很难对世界信息产业产生大的影响。硅谷能够半个世纪长 盛不衰,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亚太经济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靠斯坦福大学不断向硅谷注入新的技术。

很多人奇怪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的波士顿为什么只能诞生一些小公司而出不来大的跨国公司。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方法和美国东部的名校有很大的不同。斯坦福不是简单地把哈佛大学 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叠加,从波士顿搬到了加州,而是根据加州的情况办了一所全新的学校。只要同时在斯坦福大学和美国东部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呆过一段时 间就能强烈地体会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众多差异中,最重要的是开放性。我这里讲的开放性不是指校门二十四小时打开任人进出,这个要求太 低了。所有美国的大学,包括西点陆军学院和安纳波利斯(Annapolis)海军学院都是没有围墙任所有的参观者开车自由进出。我这里讲的开放性是指一个 大学在各方面,从教学到科研到生活融入了当地的社区。不论是生活在田园般的普林斯顿和康奈尔,还是大都市里的哈佛和哥伦比亚,你能明显感觉你置身于象牙塔 中。一个学生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和中国大学围墙里的学生一样,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而教授,则是传道、授业、解惑加上做自己的研究。 而生活在斯坦福,从教授到学生都很难有置身于象牙塔的感觉。

斯坦福大学的这种开放性首先是生存的需要。斯坦福大学在地域上远离美国的政治 中心,导致了它从政府获得的研究经费占整个学校经费的比例远远落后于东部的著名大学。以工学院为例,斯坦福大学和它的老对头麻省理工学院规模相当,但是前 者从政府获得的经费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如果读者仔细研究一下美国顶尖大学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经费的关系就会发现,大学来自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与它到华盛顿 特区的距离成反比。政府资助的研究经费对很多教授来讲并不是很容易申请。首先要写很长的申请报告,然后一轮一轮地通过评审。在评审过程中,要花很多精力去 和经费的主管人员以及同行评审人做公关。在美国申请经费和在中国拿钱一样,人际关系很重要。一些教授经常请主管经费的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DARPA 和国防部(DOD)的主管们参观实验室和参加自己的学术报告。而这些政府官员们要到斯坦福听一次报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这些离政府部门近的大学自 然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斯坦福远在加州,当然就很吃亏。因此,斯坦福一些已经提上终身教职并且不缺经费的教授到后来甚至懒得写申请了。

作为 一个大学教授,能从政府拿到大笔研究经费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和从工业界拿经费相比,拿政府的经费有很多好处。首先,美国政府的资助一般来讲强度较高,在 这一点上各国政府都一样,无需格外说明。从美国政府拿科研经费,除非像研制哈伯天文望远镜这类特殊的项目,很少需要做具体的系统,只需要进行方法研究,最 后交一份研究报告就可以了。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拿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容易交帐得多。比如搞语音识别研究,在中国拿了八六三的大额 经费要做识别系统,而在美国只需要用计算机实现自己的算法,证明其有效即可。很少有教授会像李开复博士那样真正开发一个语音识别系统。(美国从来没有中国 的科研鉴定会。)NSF 和 DARPA 等政府的科研主管机构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它为教授们省去了很多做演示系统的时间和精力,让科学家们能够把精力完全集中于研究本身。这是美国能够在科技上 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几乎每年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毫无疑问,很多大学教授,乐于接受这样的项目,他们既可以专注于做学问、多发表论文,又可以有稳 定的经济来源。(美国大学教授的暑假三个月的工资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一些成名已久影响力很大的教授,更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长期大额的政府合同, 比如我已经多次提到的著名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专家贾里尼克教授便是如此,他的经费常常是系里其它教授经费的总和。久而久之,他们和政府互相产生了极大 的依赖,自己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

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弊。美国政府的 NSF 和 DARPA 等科研经费一般资助的都是工业界不愿意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比如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许多项目。这些研究课题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任何商业价值, 有些可能永远没有商业价值,由政府出钱来资助这些项目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某个项目有了商业价值,并且可以由公司资助时,政府会渐渐 减少并且最终停止对这些课题的资助,因为政府(纳税人的代表)认为没有必要和工业界做重复的事,更没有必要和工业界竞争。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 与日本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美国政府几乎没有对搜索技术研究的资助,因为它是一个已经开始盈利的技术。几周前我接待了一个中国政府代表团参观 Google,在最后的提问时间,一位官员问美国是否对 Google 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扶植和照顾,在场的 Google 副总裁回答,她觉得 Google 作为一个非常盈利的公司,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从政府得到特殊的关照。需要政府帮助的是那些小而且不容易盈利的公司,比如太阳能公司。

即使 是在工程领域,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常常是非常尖端而且可能的应用面非常窄,有时发表的论文都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读,更不用说有商业意义了。贾里尼克教授讽 刺这种现象是“除了论文的评审者,没有人会去读这些论文”。美国对政府研究经费管理很严,严格禁止拿一个项目的经费去资助自己其它研究项目,即使经费有结 余,教授们也不可能用它来研究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课题。于是,拿了足够多政府经费的教授通常也就不去研究应用课题了,更不要说自己去开办公司了。久而久之, 在美国东部的著名大学里就营造了一种清高的风气,大家比谁获得的政府经费多,谁的研究论文出的多,谁的研究成果理论水平高。教授们的做事方式又直接影响了 他们的学生。这些学校的博士生们在学校时做实验、写论文,毕业以后接着当教授或者去大公司的实验室做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有美国最好的电机工 程系和计算机系,但是麻省当教授的博士毕业生比例比斯坦福高得多。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这完全是对的,但是这种研究对创业帮助不大。

斯坦福大 学远离联邦政府,从政府得到的经费相对比东部的名校少,这也不足为奇。但是,斯坦福大学守着硅谷,从工业界拿的钱比任何一个同样规模的东部大学不知多多少 倍。从公司拿钱一般来讲强度不会有政府那么大,而且还要做很多具体的事。有些公司支持的研究项目甚至无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所以美国东部名校的很多资金充 足的教授不屑于和工业界打交道。

但是,从工业界拿钱的好处也是很多的。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无论是教授还是他们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接工业界 的项目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凡是和导师接过公司项目的读者对这点都会有所体会。这样用工业界的钱,斯坦福就培养和锻炼了很多技术上的全才,他们从设计 并实现一种产品到项目管理都得到了锻炼。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一点好处,不过是把原来可能当教授的年轻人培养成了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主管,而不是工业界领袖和创 业者。其实和工业界保持联系并且为工业界做研究对于创业来讲,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看清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且找到新的机会。这个潜在的好处对于年轻的学生甚至 比资深的教授们更明显,因为年轻人更愿意尝试。美国虽然在从科学技术向产品转化方面做得比其它国家好一点,但是仍然明显存在着工业界和学术界相脱节的现 象,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研究的课题脱离实际,也表现在工业界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答案,而能够紧密联系这两头的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常常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斯坦福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像思科早期路由器的开发,它本身是一个工程性强但学术性弱的题目,MIT 一般是不会碰这个题目的。但是,一般的网络设备制造公司因为局限于现有产品也不会动脑筋去发明一个通用的路由器,这样波萨克和勒纳的机会就来了,他们发明 了一种通用的路由器,并且因此而创办了思科公司。再比如 DSL 的发明和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用于 DSL 的编码方法早被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大家不过是发表几篇论文制定一些标准而已。而同时工业界生产调制解调器的厂家还在为将传输率从 14.4K 提高到 28.8K 费脑筋,它们本身没有可能做到质的提高。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约翰.查菲,当时还是斯坦福年轻的助理教授,他看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后来成为美国最年轻的 工程院院士的查菲,当时已经是信道编码的世界级专家,他比工业界的任何研究员都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同时他一直接受工业界研究经费,比绝大多数教授更会做实 际的东西。在理论上查菲完善了 DSL 的编码方法并且把它变成了一种国际标准,同时,查菲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办起了 Avanta 公司,真正实现了 DSL 取代拨号上网这一跨时代的变革。

在斯坦福大学这类的例子非常多。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理解和支持。只要一个教授能完成教学任务, 并且发表足够多像样的论文,斯坦福并不限制它的教授到外面的公司兼职,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全时离开学校创办公司或者在公司里担任要职。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轩尼诗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八十年代他在发明了精简指令集(RISC)的处理器 MIPS 后,便合伙创办了 MIPS 公司。在以后的多年里,他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办公司上,而不是在斯坦福的教课和搞研究。几年后,MIPS 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又卖给了它最大的客户 SGI 公司。轩尼诗本人才从工业界抽身出来,回到斯坦福担任了工学院院长。经过在工业界的一番闯荡,轩尼诗成为了难得的管理人才。几年后,他开始担任斯坦福的校 长直到今天。现在,轩尼诗仍然是 Google、思科和另一家上市公司 Atheros 的董事。

开放校园的真正含义在于像斯坦福那样,让大学融入社会。开放是斯坦福的“本”,而厂校结合是它的“用”。后者保证了大学开放校园的具体实施。

北 美的很多工科好的大学,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都强调厂校结合。麻省理工学院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业界的知识,和 AT&T 等大公司建立了共同培养学生的计划(program),进入该计划的学生要在 AT&T 工作一年(四个暑假),作为回报 AT&T 公司支付该学生的学费,美国不少大学有这种类似于奖学金的计划。这对于进入这些培养计划的学生来讲当然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既解决了昂贵的学费问题(注释: 美国私立大学学费是中等收入家庭无法承受的),又得到了很好的工业界工作经验,将来无论是去工业界还是继续读研究生都大有好处。但是,这种松耦合的结合对 大学和公司的直接帮助都不是很大。对于学校来讲主要的好处不过是大公司替它资助了一些学生,同时替它承担了一部分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学生们在公司做的题 目和学校通常毫无关系,这种合作对于学校的科研帮助非常有限。对于公司来讲,虽然有了从名牌学校优先选择优秀学生的有利条件,并且这些学生工作后进入角色 会比同龄人快一点。但是,这些学生,大部分是本科生,毕业以后并不一定要去赞助他们的公司工作。在实习期间,他们也根本不可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新的思想和技 术。

斯坦福和硅谷的厂校结合要超出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许多。斯坦福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人才的培养上给予了硅谷公司直接的帮助。在技术上 的帮助反映在大量优秀的教授直接到硅谷的公司任职和研究这些公司的科研项目,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人才上的帮助首先反映在大学一直在为硅谷各个公司 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硅谷公司多数的工程师并没有硕士学位,不少人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需要提升,斯坦福大学为这些人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进 修计划,他们可以每学期在大学修一两门研究生的课程,这样三到五年就能拿到一个硕士学位,有的人甚至一边在公司全职上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斯坦福读博 士。虽然有时候一个博士学位要读十年八年,但毕竟是能在全职工作条件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好办法。当然,如果有人不想拿学位只想听一两门课也是可以的。硅谷的 公司深知职业培训的重要,一般都会在时间上和经济上鼓励员工追求更高的学位。为了方便硅谷员工修课,斯坦福大学有很好的远程教育网络。学生不必到课堂上听 课,可以在家里电视机前上课。斯坦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通过有线电视向校园和硅谷实时转播,它自己的学生也没有必要到教室去。很多人一学期没有踏进教室照样 学得很好。万一上课的时间和上班的事情有冲突,在职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到图书馆借出课程的录像补习。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有其它大学为周围的公司的员工提供了 如此方便的职业教育机会。

在斯坦福读在职博士的硅谷员工通常比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一方面他们有工业界的 经历,知道哪些课题今后对自己帮助大,另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需要靠教授的助学金生活,他们更看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而不是他们手上的 钱。(对于没钱的刚毕业的学生,常常要为了争取奖学金而牺牲自己的兴趣。)世界各国的博士生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花了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课题毕业以 后可能没有用途,因为博士生不完全有选择课题的自由,有时也太不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在硅谷工作过的博士学生一般不存在。这使得斯坦福高 级人才培养的效果非常好。

斯坦福大学也为硅谷和工业界培养了很多管理人才。有八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斯坦福商学院在美国和哈佛商学院齐名。 硅谷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到那里去充电。为了方便日理万机的公司负责人也能到商学院进修 MBA 的学位,斯坦福除了有一般的 MBA 课程外还提供了专门给公司执行官们开设的 EMBA 课程。

当然,从斯坦福拿任何一个学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有句话,“哈佛难进, 麻省难出”。而斯坦福大学实际上是既难进又难出,它对学生一贯采用严进严出的做法。有人认为只要给斯坦福捐一大笔钱就能“混”进学校,这个想法完全错误。 因为斯坦福并不缺钱,而且不会为了钱去砸自己的牌子。(哈佛等大学同样杜绝这种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入学)根据斯坦福大学官方网站公 布的数据,它本科生的四年毕业率只有 75% 左右,即使到第六年,毕业率也只有 95%。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四年内完成不了本科学位,有百分之五的斯坦福本科生最后拿不到学位。这个淘汰率比中国最好的大学不知道要高多少。斯坦福 的博士生淘汰率就更高了,很多人读了几年因为无法通过博士资格考试(Qualification Exam)不得不拿个硕士学位走人。以它的电机工程系为例,每年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要被资格考试刷掉,当然每个人有两次机会。

除了为硅谷提 供技术支持和培养人才外,斯坦福在帮助硅谷转型方面贡献很大。八十年代以前,硅谷的支柱产业是半导体。八十年代以来,从斯坦福孕育出的思科公司、太阳公司 和 SGI 公司(太阳公司在九十年代的主要竞争者),推动了整个硅谷从半导体到硬件系统的转型。九十年代末,诞生于斯坦福的雅虎和 Google 以及无数小的互联网公司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实现了硅谷的又一次转型。今天,斯坦福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一些新技术正在帮助建立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 产业,这个产业可能比互联网更大。

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带动了地区性经济,另一方面它又是硅谷崛起最大的受益者。硅谷的公司为斯坦福提供了巨 额的研究经费和捐赠。在历史上,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和 Google 公司都是斯坦福的赞助者。仅惠普的创始人休伊特 2001 年就向斯坦福捐赠了四亿美元的巨资,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一笔捐赠。2005 年,斯坦福收到的捐赠首次超过了它的老对头哈佛大学,完全是托 Google 创始人和员工的福。斯坦福收益于硅谷的地方远不止在财政方面。由于硅谷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学生的就业率成为美国最高的,很多优秀学生正是冲着找工作方便这 一条原因才选择斯坦福大学的。守着硅谷自然有得天独厚的创业和与工业界合作的机会,这又成为一些优秀教授选择斯坦福的原因。正是靠着硅谷的兴起,斯坦福大 学才从二战后一个地区性大学一跃成为美国一流大学,继而又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仅偏向于理论研究,而且研究方 向也未必有很大的前景。大学教授看上去自由自在,可以研究自己有兴趣的课题,不像公司里的人被绑在上司交给的任务上。但是因为没有经费是万万不能的,因此 大学教授天天围着经费转,政府有什么经费他们不得不申请什么课题。几年前在欧洲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就这个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畅所欲言,贾里 尼克教授听得不耐烦了,讲道“你们在这里吵来吵去白浪费时间,还不是各国政府给你什么钱你就干什么课题。”这是一个大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但它确实是实际 情况。在 2000 年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计算机科学在美国进入低潮,很多计算机科学家都转行去搞生物统计和生物信息处理了。而现在,大量学习生物统计的博士生毕业了,而学术 和工业界对生物统计根本没有增加多少需求,很多博士生将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这是政府计划性很难避免的问题。


查看完整原文
1.《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第一节 充满传奇的大学》
2.《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第二节 硅谷的支柱》
3.《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第三节 纽曼+洪堡的教育模式》
Continue Reading...

Friday, January 16, 2009

[连载]聊聊咨询那些事 11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清晨,山和村落刚从沉睡里清醒过来。桂林的水广阔而平缓,一直延伸到天边。天还是蒙蒙亮,太阳还没有充沛的力量冲破云层,只是在云的缝隙间露出光线。

这是第十一讲的的写作环境。昨晚睡着得很早,坐火车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可以尽情享受奢侈的睡眠,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贵的了。于是早上很早就起来了,精力充沛。火车上没有用电脑,所以草稿打在纸上,今天才写成电子文本。这次跟大家聊的是一个新的话题,其实说新也不新,因为关心的人很多,所以值得一写。

说些什么呢,说说国际形势和国外形势,股市的非理性繁荣,如何在熊市中只赚不赔…………………….你说有可能吗?


实话实说,今天的题目是理工科背景进入咨询(实习)的问题。

第十一讲 理工科专业学生如何进入咨询

阅读之后,你将对两个疑问有更多头绪:
a)怎样为你自己找到一份咨询实习;
b)为了好的工作表现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有人说那太了不起了,我正为这事犯愁。不过可先别兴奋得太早,因为这都没经过实践检验的,纯属个人建议。如果你有自己的经历或者其他聪明的建议,请点击这里或者给我留言
首先,要说怎样找到一份咨询实习之前,我们先看看为什么你还没找到实习。很多人说没找到是因为没机遇。老实说,机遇这东西我也一直在期待,并且已经很久没发生过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了。所以你说你要坐着等机遇,我建议倒不如找一树桩等着,看哪一天有兔子装上那树桩,被你碰上。

你又说,这不成了守株待兔的农夫了吗。认真想想,要那么等机遇的话,其实你的生活状态是跟那守株待兔的农夫是没什么两样的,都是靠生活中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来对你带来改变。我们中的一些人要么得到命运的青睐,要么经过适当的规划进入了利润丰厚的行业。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采取更主动的态度为自己创造机会,要逮着兔子,大家都知道最快的方法就是去猎。否则找工作为什么叫”JOB HUNTING”而不是”JOB SEARCHING”或者”JOB WAITING”呢?

你还有一个关心的问题,就是你已经坐在一位顾问面前接受面试了:一家极具知名度、令人垂涎的咨询公司,他们对你说:”你知道,你很优秀,我们喜欢你,我们原本打算聘请你,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决定请一位经管专业的同学。”这种情景最让人心寒。

于是你只能仰天一声叹息- 诶,我K-A-O~

是啊,你虽败犹荣,为了安慰你,我已经为你想好了一堆理由了,
1.你没有相关实习经历,跟本没学过经管专业的课程,所以难免会不知道波特五力模型
2.你对咨询了解得太少了,因为这不是你们的本行。你之前根本没有为这个面试做好充分准备。
3.他们从一开始就歧视你,因为你是理工科的,你只会解复杂的力学方程式并且缺乏人际沟通技巧。

你说我真厉害啊,怎么跟你想的全部一样呀!我说,不单单你是这样想,你千千万万的同学都是这抱怨的。继续这样的抱怨将帮助你成为失意俱乐部的长期会员。
事实上,很多咨询顾问在进入咨询行业前是从事其他职业的。他们中有些人是因为机缘巧合当了顾问,有些是经朋友推荐,有些是在MBA商学院的时候跟着同学去参加了咨询公司的招聘。那么专业背景对于成为优秀顾问有多重要?我可不知道,不过我有个朋友算是其中一位“有背景”的顾问,他说,他们也不能确保在应付他们领域的咨询项目的时候得心应手。他们还曾经建议我,作为咨询顾问,必须要努力拓展和增加在各个行业的经验,如果只想做某一个领域的顾问,你就必死无疑。只有熟悉多个行业的顾问才能站稳脚跟,发掘那些潜在客户,开拓崭新行业,以及有效地对应原来市场出现的衰退和萎缩的危机。所以如果你发现你更适合做某个领域的专家,回到行业或者去当大学教授,别做咨询顾问。
你会问,我想通过上面的这段话说明什么呢?
我希望你的专业不要成为束缚,这是你的一笔财富,但是千万别死守。我从不赞成自断生路,因此也没有理由放弃你的专业。只有当你精神上完全放松、敢于突破现有的界限时,这笔财富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在你读完本文之后,你就会理解你的能力是跨行业、跨市场的,你的基本能力在大多数环境下是适用诶的。你是否愿意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潜在能力取决于你自己。

我观察过有行业背景以及没有行业背景的咨询顾问,发现他们工作方式差别并不大,行业背景并不能带给他们工作中很多优势(至少没有你们想象中的多)。很多时候,他们的背景可以为其他顾问提供适当的指导,填补项目组上大家对于某个领域的知识空白,这样已经不错了。当项目出现关键问题的时候,别指望行业经验意味着一大堆现成的解决方案,没有的。
原因很简单,咨询顾问应该是“流程”的顾问而不是“内容”的顾问。
基本没有咨询项目,客户雇用你是为了向你请教“具体内容”的。譬如通用汽车雇用麦肯锡来解决如何更有效地战略扩张,改善生产流程,而不是怎样开发更省油的汽车的。咨询工作法则之一就是,在“内容”上,你的客户才是专家,顾问的专业领域是“流程”。无论这个项目是关于制定未来战略,分析市场进入,加快新产品上市,加强知识管理,还是其他运营方面的任何,他们都是在使用各种流程技巧(Process Skills)。例如,这些流程和技巧包括,

1.把员工和顾客的抱怨归纳成若干个问题
(例如有一次项目上,顾客指着一大堆投诉信和投诉电话的摘录,希望分析这些问题出在哪里。我就是接到这样的任务。应该怎样做?我们需要先请IBM设计一个客服系统,把顾客的意见转化为一大堆选择题和分数吗?如果是考试或者面试,或许你可以这样忽悠老师或者面试官,但是实际工作中,我建议你还是多想些有建设性的想法吧。我只需要把这些投诉制成图表,看那些产品的投诉最多就好了。于是我制作了两张幻灯片,一张是中国地图,把每个投诉的地理位置用别针在对应的地方标出来,另一张是在为每个类型产品画了一个方框,当投诉中涉及那个产品的时候,就在那个框里钉一个别针。当我以这样的方法处理掉几十个投诉之后,我对麻烦出在哪里有个清楚的了解。这个方法没有在课本上教过,但是非常好用。)

2.电话接打技巧、访谈技巧(咨询项目中一个搜集信息的重要途径,我的一个朋友刚告诉我他已经连续做了一个月的cold call和访问,快要崩溃了)

3.焦点小组讨论会(focus group,一种对消费者的访谈研究方式。我一个在咨询里工作的朋友Joseph向我描述他们最近做的一个focus group,就出现了类似香港警匪片中那种单面可视玻璃,然后咨询顾问们运用“玻璃鱼缸”策略,在玻璃一侧记录被访者的意见)

4.标杆分析/评估(benchmark/ evaluation,分析这个行业谁做得好,好在哪里)
5.建立模型(使用微软的Excel软件,由一堆数据镶嵌数据的表格组成,需要频繁运用四则运算符以及等号做数据连接)
6.定价估值(没有固定的方法,所以叫估值,原则是能够自圆其说)
7.其他还包括制定战略、做出决策、制定计划、会议管理、倾听能力、控制情绪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客户服务、协调能力等等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各种各样的企业中。更重要的是,没有经管的学位并不妨碍你对这些工作方法的理解和执行。也许某些专业名词会让你听起来觉得很高深,其实大多数人都会被这些专业名词吓到,其实这些专业名词无非是为了让顾问显得更专业一些,除此之外没别的用了。与现实的情况相比,很多人往往会对竞争能力的转换感到悲观。然而,除了学术与高级研发这样的工作,大学课程里学的东西和工作中差别是很大的。大家都是读过大学的,自然清楚。一旦你认识到“内容”和“流程”的区别,你就可以从容面对那种令人沮丧的被拒场面了。
策略:你应该怎么做?
有三个问题是关心得最多的1.无相关实习经历2.不熟悉行业3.工作中需要掌握什么技能。

1.实习经历
还记得吗,这是上面面试失败的时候我给你找的第一条理由。理工科的同学可能实习很多是编写代码一类的工作,没有相关的Business实习经历。我建议,在下一份实习到来之前,你先仔细 思考一下你经历过的每份实习,我猜上面的流程和技巧一半以上你都经历过,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并且,我建议你再多花一些时间想想下面的问题,
a)研究一下你们公司所在的行业,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动态(这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或者网站你看过吗,这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是谁,你看过他写的书、文章、或者博客吗?)
b)了解一下你们公司在市场上的位置(你们公司市场份额多少?你们所在的行业有明显的领导者吗?你们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是谁?他们最近发生了什么大新闻)。
c)你们公司的结构,里面有几个主要部门,各自的职责是什么?你所在的部门属于在公司里相当于什么样的角色,你的工作是在支持谁?你们公司有网站吗,你有花超过一个小时来阅读公司网站吗?
d)公司的员工都来自怎样的背景?你喜欢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吗?你有主动地向他们请教从他们身上获得建议并在不做这份实习后与他们保持联系吗?

好了,把以上各点你认为最有心得的内容整理出来并更新到你的简历上。然后准备好在面试的时候眉飞色舞地跟面试官展现你敏锐的商业触觉吧!

2.弥补对行业了解的不足
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就是做额外的努力,这是你的责任。了解行业很重要啊,但是这个建议很空。好比说就算有一百个人告你,“理工科学生的逻辑思维强,这是优势啊!”你依然困惑,你依然不知道逻辑思维如何帮你取得一份工作和实习。原因你不知道这个行业的话,你还不清楚招聘流程,不清楚面试官的癖好,不清楚工作是做什么的,又如何谈发挥你的优势呢?

思而不学则罔,学习总能帮你解决困惑。首先是通过阅读,经常访问这个博客,确保读过一本以上的Wetfeet或者Vault(我确信你读过一本后会接着看第二本),以及相关的咨询的著作。其次是多与别人交流,多跟经管专业的学生交流互相学习总是没有坏处。找实习的途径太多了,内部推荐的机会也时常会有,多跟他们交流,他们会告诉你很多的。我知道他们有轻浮、好高骛远、自傲等一系列缺点,但是他们没有恶意的。要知道一些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在工作上,发生在客户和顾问之间,和不同的人相处是你迟早要应付的问题。如果你那么容易感到虚弱和易受伤害,无力保护自己,那么你真的需要一些改变了。

3.其他的硬技能
对于实习生来说,无非是英语和Excel。英语是必须的,如果这是你的弱项,报个辅导班或者自学把它学好。除了能做好英语阅读,多些练习英语写作。我发觉可能我们高中阶段散文写得太多或者余秋雨看得太多的缘故,往往在用英文来表达自己的需求(want)的时候遇到困难,语句写得比较做作和拖沓。Simple is good,简洁地把意思表达清楚会让你看起来更地道。
Excel就是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处理数据的能力,最好还能画图(大部分情况下不会要求你画非常fancy的图,因为这部分工作有专人负责。推荐两本这方面的书,并且我打算专门写一个关于Excel的专题,介绍各种处理数据的方法,敬请关注了)


当下次面试官说他们更偏向于找经管学院的同学时,你不应该在感到局促不安了(事实上他们用这个原因来拒绝你的可能性是极低的,如果他们真的这样说了往往暗示了一定还有其他原因令他们不想录用你)。上述的分析应该给了你足够的支持。

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为了说服你,你不是在单枪匹马解决这些问题,我希望通过一些实例来为你带来帮助。这些故事来自我或者我的朋友,他们非常友好,分享这些故事以飨读者,给你们启发和鼓励。

实例1.

当我发布了这篇日志的之后,一个工作了半年的同学兴奋地告诉我,他刚开始工作不久他们部门接到的一个任务,需要组织一个焦点小组讨论会(就是上文提到的Focus group),但是人手不够,也就是意味着没有senior领导他们并从旁指导。
他和客户会面,了解了对方的需求之后提出让他来组织这个FG讨论会。一起进入公司的新员工谨慎地提醒他,“你还没有相关的经验。”
他说,“没错,在开始到这里工作之前,我也没有任何咨询公司的工作经验,你的意思是什么呢?”

最后他被授权负责组织这个讨论会。实际上这家伙这辈子都没组织参加过什么焦点小组讨论会,但是他做过很多学生工作,主持过很多会议和小组讨论,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引发争论,也会操控语言和控制会议进度。他想这就足够了,其他的可以边做边学。
事实上那次任务客户很满意,对于一个没经验的同学,我想他的例子给了大家生动的一课。



实例2.

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很多理工科专业并对银行、咨询、四大抱有极高兴趣的同学。因为他们想获得更好职业规划,想了解更多专业以外的工作机会,想获得更理想的薪酬,想要逃离烦闷低级的技术活,或者因为其它他们认为正当的理由。

“但是除了写代码和解微积分方程,我真的不具备干其他行业的条件,我没有那些专业学生那么训练有素。”例如有一次某个朋友这样说,其实这也是常见的开场白。

“说说你在大学的经历”我问他。

他认为他的各种经历虽然耗费了不少时间,但这样的背景肯定会让我感到乏味,但是一旦他们陈述完毕,我将他的技能做了如下分解:

-计划和实施活动方案
-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和资源筹办活动
-提供反馈、评估、和发展计划
-体育活动的团队精神
-解决冲突
-发现问题并领导了学生会的变革

我经常这样帮他们分析,有胆识的同学带着重新获得的自信离去,而缺乏胆量的同学离开的时候似乎也受到了一定的震撼。大学里的学习不会很快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然而他综合培养了你一些列可转换技能,你的竞争优势可来自能够识别这些“可转换技能”并转换运用到快速变化的环境中。


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说服面试官之前可能最大的挑战就是说服我们自己,这太具有讽刺意义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isteward.cn

Related Posts:
《写给正在找实习的学弟学妹们》
Continue Reading...

Thursday, January 15, 2009

[电子书下载]Get the most out of Google系列

下载列表 (最后更新 2009-01-22)

1.[Google系列] Google Hackers (英文版)
2.[Google系列] Make.Easy.Money.with.Google.Using.the.AdSense
3.[Google系列] Google Guide (英文版)
4.[Google系列] 55.Ways.To.Have.Fun.With.Google
5.[Google系列] Google Bible
6.[Google系列] Hacking_Google_Maps_and_Google_Earth
7.[Google系列] Apress Beginning Google Maps Applications With Php And Ajax
8.[Google系列] McGraw-Hill - How to Do Everything With Google Tools (1月22日 上传)


1.[Google系列] Google Hackers (英文版)
去年从Mr.aa的书架上发现这本书的原版,被推荐看。方知道对Google了解得如此渺小,只看懂全书三分之一,已经十分震撼。当时还总结了一个Google语法列表的文件,有空我找出来再上传上来。这个电子版是CHM版本的,印刷精美,还适合Windows mobile 手机阅览。
Free download to this book (2.6M)

2.[Google系列] Google Guide (英文版)
Free download to this book (5.9M)

3.[Google系列] Make.Easy.Money.with.Google.Using.the.AdSense.
适用的拿去看看,反正你看这里这么干净就知道还没研究过Adsense。
Free download to this book (8.7M)

4.[Google系列]55.Ways.To.Have.Fun.With.Google
Free download to this book (7.9M)

5.[Google系列]Google Bible
Free download to this book(31 M)

6.[Google系列]Hacking_Google_Maps_and_Google_Earth
Free download to this book

7.[Google系列] Apress Beginning Google Maps Applications With Php And Ajax
Free download to this book

8.[Google系列] McGraw-Hill - How to Do Everything With Google Tools (Jan.22 uploaded)
Free download to this book

Continue Reading...

Monday, January 12, 2009

[Announcement]iSteward v2.0 coming up soon...

Dear readers,Thanks for visiting iSteward and being patient during my absence from here in the last few weeks.
(I've just finished all my final exams and now dealing with some wrap-up/handover job, but this won't take long) For the incoming winter vacation, I'm planning to launch a better version of iSteward with refreshed new look and more original stories both from me and my friends( I'll be grateful if you have any advice for the new version and drop me a comment). I sincerely wish this site would be useful for those who want to progress together and you have a great time doing so( Yes, this includes having fun J)


There, I said it. Learning & sharing should be fun - and here I am, trying to give some of the fun I have to you.

Cheers.
Steward



About me
My name is Steward, and I run this blog. I am a college student in Shanghai myself, striving to become a better prepared person - I don’t call dibs on knowing it all or knowing it better than you do. I just figured out that it's a good way to learn and live, when willing to pass something on to others - you!

Of course this is a two way street -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Comment on posts, email me with questions, insights, feedback, etc.

Disclaimer
This is a private project of my own, so everything published only represent the opinion of myself,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chool I studied or employer I work for. I wrote most of my posts at 3 am after work, so if you think I was bullsh**ting, you're probably right.

Continue Reading...

Wednesday, January 7, 2009

[转载]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 (1-6节 全)

By 吴军
Google(谷歌)研究员

任何一个公司的创办都离不开资金。传统上创业资金的合法来源只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靠积累(比如继承遗产或者是自己多年的积蓄),第二种是靠借贷(比如从家人、亲戚和朋友那里凑钱,或者从银行抵押贷款)。如果要求创业者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创业,很多人可能会知难而退,更何况最喜欢创业的年轻人恰恰是积蓄最少的群体。从银行贷款必须要有财产可抵押,对于有房子的人来讲最值钱的就是房子,但是房子一旦抵押出去很可能赎不回来,自己便无家可归了,而且不是人人都有房子可抵押。因此,年轻人要通过这两种传统的方法获得创业资金很不容易。这样,资金就成了创业的瓶颈。在很多国家,包括几乎整个欧洲,很少能看到新的公司兴起,原因就是没有人愿意提供创业的资金。


美国是一个富于冒险精神的年轻的国度。二战后,尤其是六十年代后,一些愿意以高风险换取高回报的投资人发明了一种非常规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or VC),在中国又简称风投。风险投资和以往需要有抵押的贷款有本质上的不同之处。风险投资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偿还。如果投资成功,风投资本家将获得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如果不成功,钱就打水漂了。对创业者来讲,使用风险投资创业即使失败,也不会背上债务。这样就使得年轻人创业成为可能。几十年来,这种投资方式总的来讲非常成功,硅谷在创造科技公司神话的同时,也创造出另一种神话——投资的神话。

第一节 风投的起源

哲学家黑格尔讲:“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这句话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成为最有进步意义的话。任何事情都有它发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当然如果这个理由不成立了,它终究就会消亡。风投在六十年代后(而不是二战以前)在美国(而不是世界其它国家)蓬勃兴起有它的社会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主导了世界的金融业,在二战后的较长时间里,美国是资本的净输出国,比其它国家有多得多的资本可以进行投资。传统的投资方法是将资本投入到股市上去(Public Equity)或者购买债券(Bonds,比如国债)。前者一百多年来的回报率平均是百分之七左右,后者就更低了(美国国债的回报率是百分之五左右)。要想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过去的办法只有投入到未上市流通的企业中去(Private Equity)。由于吃过 1929 年到 1933 年经济大萧条的亏,美国政府在很长时间里严格限制银行的各种炒作行为。直到七十年代时,闲余资本只能进行投资,很难用于金融炒作。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纯金融的一些游戏,比如对冲基金(Hedge Funds),那都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而对私有企业的投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收买长期盈利看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经常做的就是这件事,他很成功的案例是在美国大保险公司 Geico(原名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 Insurance Company)快要破产时,百分之百地以超低价收购了该公司,并将其扭亏为盈,从而获得了几十倍的收益;另一种是投资到一个新的小技术公司中,将它做大上市或者被其它公司收购。后者就是风险投资的对象。

和抵押贷款不同,风险投资是无抵押的,一旦投资失败就血本全无。因此,风投资本家必须有办法确认接受投资的人是老老实实用这笔钱创业的实业家,而不是卷了钱就跑了的骗子(事实上,风险投资钱被骗的事件还时有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罗斯福和杜鲁门两任总统的努力,美国建立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Social Security System)和信用制度(Credit System),使得美国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信用(Credit)这一基础之上。每个人(和每个公司)都有一个信用记录,通过其社会保险号可以查到。美国社会对一个人最初的假定都是清白和诚实的(Innocent and Honest),但是只要发现某个人有一次不诚实的行为,这个人的信用就完蛋了——再不会有任何银行借给他钱,而他的话也永远不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诚信上犯了错误,改了也不是好人。全美国有了这样的信用基础,银行就敢把钱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借出去,投资人也敢把钱交给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去创业。不仅如此,只要创业者是真正的人才,严格按合同去执行,尽了最大努力,即使失败了,风投公司以后还会愿意给他投资。美国人不怕失败,也宽容失败者。大家普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点在世界其它国家很难做到(当然,如果创业者是以创业为名骗取投资,他今后的路便全被堵死了)。美国工业化时间长,商业发达,和商业有关的法律健全,也容易保护风险投资。

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很多美国人是第一代移民,爱冒险,而且想象力丰富,乐于通过创业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美国的大学总体水平领先于世界,并且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平衡得比较好,容易做出能够产业化的发明创造。这两条加在一起,使得风险投资人可以很方便的发掘到好的投资项目和人才。上述这一切原因凑到一起,就形成了风险投资出现和发展的环境。

高回报的投资一定伴随着高风险,但反过来高风险常常并不能带来高回报。任何一种长期赚大钱的金融投资必须有它内在的动力做保证。股票长期来讲总是呈上涨趋势,因为全世界经济在发展。风险投资也是一样,它内在的推动力就是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由于新的行业会不断取代老的行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专门投资新兴行业和技术的风险投资从长期来讲回报必定高于股市。因此风险投资看上去风险大,但是并不是赌博,它和私募基金都是至今为止收益最高的投资方式(回报率分别在 15% 和 20% 上下)。正是鉴于它的高回报,不断有人和单位(Institute)愿意将越来越多的钱放到风险投资基金中去,比如斯坦福大学将其退休基金的很大一部分放到在风投公司 KPBC 去投资。近三十年来,风投基金越滚越大,从早期的一年几万美元,到 2006 年的每季度六七十亿美元。由于风投公司不公开财务报告,很难准确了解美国风投的准确规模,但是普遍估计 2007 年的美国的风投基金规模大约是二三百亿美元。现在,美国自己已经消化不了全部的风投资本了,因此这些年美国大的风投公司也开始在海外投资,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投在了中国和印度(欧洲的风投至今仍然很少)。

从财务和税务上讲,风险投资和传统的私募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类似,但是它们的投资对象和方式完全不同。私募的投资对象大多数是拥有大量不动产和很强的现金流(Cash Flow)的传统上市企业,这些企业所在的市场被看好,但是这些企业因为管理问题,不能盈利。私募基金收购这些企业,首先让它下市,然后采用换管理层、大量裁员、出售不动产等方式,几年内将它扭亏为盈。这时或者让它再上市,比如高盛收购汉堡王(Burger King)后再次上市;或者将它出售,比如 Hellman & Friedman 基金收购双击广告公司 Double Click,重组后卖给 Google。运作私募基金要求能够准确估价一个问题重重的公司、具有高超的谈判技巧和资金运作本领,但是最关键的是要能摆平劳工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蓝领的工人和工会(因为私募基金一旦收购一个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卖掉不良资产和大规模裁员)。从这个角度上讲,私募基金是在和魔鬼打交道,但他们是更厉害的魔鬼。

风险投资则相反,他们是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打交道,同时他们又是更聪明的人。风险投资的关键是能够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所以有人讲,风险投资是世界上最好的行业。

要了解风投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和运作方式,然后了解风投的结构和决策过程。

查看完整原文


第一节 风投的起源
第二节 风投的结构
第三节 风投的过程
第四节 投资的决策和公司的估价
第五节 风投的角色
第六节 著名的风投公司

Continue Reading...

It's Not a 2008 Recap

By 阿杜.Steward
Shanghai


2008年是我知识函数二阶导数最大的一年。盘点这一年,有些事情我做得好,有些事情做得不错,还有一些事我做得好。其实最近两个月在博客上连载的文章就是我一年工作上马马虎虎的总结,几万的读者流量我已经相当自豪,并且夹杂在当中发生的事情以及认识的朋友成为了我2008年最值得记录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写这个博客?


在写这个博客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网络上的信息难道不够多吗?
关于创业精神,我们可以去阅读企业家的自传;
关于如何求职,WetfeetVault还有每个你打过酱油的论坛都蕴藏着大量宝贵资源;
关于职场的精英,有大量的资深商务人士从内行人角度以及行业深度写的文字(你大概已经对我之前分享过的博客应接不暇,他们来自顶级商学院,在顶级的公司工作,向你提供顶级的商业秘籍,甚至连博客的域名和设计都是顶级的!)

这些无论写得好坏,总能带来一些启发和新想法(有些是转瞬即逝的)。在我看完第一本Wetfeet的consulting 指导书之后,我兴奋极了,因为我获取了很多无懈可击的事实。但是,一旦开始工作后,我依旧一头雾水,不断犯错。于是我把书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又是一遍流畅的阅读,毫无疑惑!我的确理解了里面每一个建议,但是这并不能减少我的犯错!!尽管阅读这些文字都能带来收获,但是我觉得都缺了点什么。缺少的正是你怎样碰壁、满脸灰,被人踢屁股之类的事情。他们会告诉你以后将会遇到的问题,但短期之内你也许遇到的是更多微观的问题!在多数分享经验的书中,作者是神采焕发,性格桀骜,天生的商业精英,问题在他们面前会迎刃而解。那些求职指导手册则是另一种味道,里面的介绍喜欢用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把所有do&don’t 列出出来,把主题煮得只剩骨头,只留下干巴巴的结论。然而无论是你念书、实习、工作、带领团队(哪怕团队只有三个人),几乎所有人做任何的事情,都会犯下可怕和愚蠢的错误。我们在犯错中学习。

所以在记录我工作的同时,我不是打算让你知道我有多精明能干,事实上我也不是。我不会抹去曾经经历过的低潮和困惑,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属于我的想法。如果你在看完我写过的东西之后,兴奋地告诉自己,“哈哈,看来以我的资质,比他做得好肯定没问题!”那么你就对了,这是我想告诉你的。我爱打篮球,但是我的球技并不是靠不断观看乔丹录像中学的,而是从我身高只有150cm的时候就开始就与大个子一起比赛、被他们踏扁之后一点点进步的。相反,我发现进入大学以后,我花在看球的时间比打球多多了,同时我的球技也退步得飞快。从满脸灰的犯错中学习,远比在惊叹他人的成就中学习得快。

总得来说,像Kevin告诉我的一样,我的视觉有我的特点a)我是学生和兼职职员b)我在中国。在这里没有职位和财富的差别,没有正确答案,我也无须争取不犯错地写下我的每篇文章。人人都进步,社会才和谐!

Note. The author wrote this post at 2 AM after work, if you think he's bulls**ting, you're probably right.

Continue Reading...

Widget By Devils Workshop

  ©i Steward | Notes from a native Chinese student. Template by Dicas Blogger.

TOPO